陶渊明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李晴 徐小球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

本文将搜集到的英文专著以及英语世界研究陶渊明诗文的文章进行综述,理清英语世界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脉络,并介绍重点文章内容,理清英语世界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期促进陶渊明诗文的海外传播和国内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陶渊明诗歌;英译;人物作品研究;

正文


      引言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和作家,是最早受到西方学界关注的中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文在国内外已有多种英译本问世,深受海外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对他的研究集中在总体英译及述评和人物作品研究两方面。 笔者以“Tao Qian”、 “Tao Yuanming”、 Tao Ch'ien“ 为关键词,从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ANU Open Research Library、Google Scholar、JSTOR 、SETIS、WorldCat、Harvard University搜寻到相关专著13本、期刊10篇。

(一)总体英译本及述评

陶渊明作品的第一个英文版是1919年由Arthur Waley170首中文诗》(170 Chinese Poems)中完成的,其中包含了陶渊明的十二首诗。William Acker1952)出版了《隐士陶:陶渊明的六十首诗》(Tao the Hermit: Sixty Poems by Tao Yuanming),这是英语世界第一本系统译介陶诗的著作,这个译本最具有诗味,其所译的陶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现代诗的形式。

美国较早的陶诗译本是Lily Pao-hu Zhang Majorie Sinclair1953)共同翻译出版的《陶潜诗集》(The Poetry of Tao Chien),这是第一本英译陶诗全集。

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 1954年发表了《陶潜赋》(The Fu of T'ao Chien),为陶潜的三首赋提供新译本,目的是要说明他在每首赋中是如何按照既定的传统进行写作的,并指出他在《归去来兮》中所取得成就的性质,颠覆传统,使传统形式成为强烈自我表达的载体。并在1970年出版了《陶潜诗集》(The Poetry of Tao Chien),是西方陶诗译本中较有影响的一部,此书前有海陶玮所撰的《导言》,向西方读者介绍了陶渊明诗的特色以及陶集的版本。该译本除了译诗之外,还有不少注释,对诗中的典故和背景加以解释,对西方读者理解陶诗有较大的帮助。这个译本收录了陶渊明的全部诗和赋,译者在序言里清楚地表述了自己对陶渊明的喜爱以及投身陶诗英译工作的详尽过程。 海陶玮在1971年发表了Allusion in the poetry of Tao Ch'ien ,引用了陶诗中的几首,详细研究展示带有典故的陶诗。从陶诗中最明显的典故开始,叙述典故的情节,分析了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它对诗歌的密度和复杂性的贡献。

此外,A.R.Davis1983年出版了《陶渊明(365-427):他的作品及其意义》(Tao Yuanming(AD 365-427):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s),此译本是是西方规模最大、最全面、也是最有学术性的一个译本。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版本是美国翻译家David Hinton翻译的《陶潜诗选》(The Selected Poems of Tao Chien),其译本收录了陶诗的主要篇章,并将《桃花源记并序》以及《归去来兮辞》两大陶渊明代表作包括进来。

(二)人物及文化研究

Kwong Charles Yim-tze 1989年发表了(Naturalness and authenticity: the poetry of Tao Qian),从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以及整个人生经历为基调,佐以诗歌原文及翻译,从时间和空间立体地展示了陶渊的心境变化以及蕴含的哲理思想,直面体会陶诗简洁明快以及耐人寻味的风格。1995年发表了《陶渊明与中国诗学传统:文化身份之追寻》(Tao Qian and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The Quest for Cultural Identity),主要从魏晋的时代氛围与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两个维度,研究了陶渊明与魏晋玄学以及陶诗与六朝文学传统,特别是与玄言诗之间的关系。

Angela Jung Palandri 1988年发表了The Taoist vision: A study of T'ao Yuan-ming's nature poetry从陶渊明的道家思想方面研究了陶渊明的自然类诗歌,与Wordsworth的思想和经历跟陶渊明进行对比,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内心进行剖析

哈佛大学东亚系田晓菲教授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从手抄本文化的视角,揭示了陶集文本如何因后世读者的趣味和需要而被重构与改造的情况。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系的罗秉恕教授(Robert Ashmore的《阅读之转输:陶渊明世界中的文本与理解》(The Transport of Reading:Tex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World of Tao Qian[365—427],2010。它认为陶渊明是六朝最有“读者性”的诗人,故从六朝的阅读传统,探讨陶渊明的阅读与其思想以及诗歌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陶潜的读者都感受到他诗意的声音直接在说话。此外,这个在接受陶潜时的主题是伴随着一种假设发展起来的,即陶潜在他那个时代从根本上被误解了。这本书通过试图将其置于六朝古典主义传统所特有的特殊称谓诗学中,重新审视了陶诗对他的读者的态度。陶潜怎么会想到他的读者会理解他呢?没有明确的答案是可知的,但这种探究方向表明对他那个时代的阅读文化和理解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从这一调查中,出现了两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对陶潜和他的同时代人来说尤为紧迫:首先,与理解权威文本有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意义与这些意义表达的外在“痕迹”之间的关系;第二,与理解人的性格有关的问题,以超凡脱俗的学者为中心——通常被称为“隐士”的那套价值观的象征性人物。

严志雄发表了Between Self-Indulgence and Self-Restraint-Tao Qian's “Quieting the Passions “ 从陶渊明的《闲情赋》探索此佳人之文学与美学意蕴。陶潜塑造了一个空谷幽兰般的佳人形象,她迥异于汉代以降“闲情”与“神女”系列辞赋中的女性典型,透过对男女爱慕、音乐相感及色身诱惑的书写与想像,牵引出这一女性角色与男性说话者若即若离的互动,并体现了后者对灵与欲的渴求——赋中佳人既是他希冀的知己,亦为色授魂与的丽人。

耶鲁大学东亚系林葆玲教授(Pauline Lin的出版了专著《独立的空间与新的自我》(1999)A Separate Space, A New Self, 1999。这篇跨学科论文试图通过探讨六朝历史、文学和艺术中的乡村自然表征来解读当代文人对自然乡村景色的认知变化。六朝时期(公元 222-589 年)是中国山水表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人开始将远处的 “山川”(山水)视为审美沉思的对象。如果对远方山水的表述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对近处自然--乡村空间--的认识是否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定义乡村角落:第一,它与城市空间的距离;第二,它的人口。

除上述专著,西方汉学界还有大量研究陶渊明的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东亚系尼尔森.苏珊(Susan E. Nelson)教授则从艺术史角度切入陶渊明的文学世界,发表了许多论文,她的著述拓宽了陶渊明研究的空间,将之引向了文学与艺术交融的领域。

如《觉今是而昨非:绘画中表现的陶渊明的归隐》(What I Do Today Is Right: Picturing Tao Yuanming's Return,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28,1998)。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绢本水墨短手卷的主题看陶渊明的归隐。画中他迈着坚定而稳健的步伐,走向一扇古朴的大门,透过一排五棵柳树的树干,可以看到“五柳主人”的树。两名仆人抬着酒坛、古筝和一捆书卷跟在他身后,预示着他退休后的生活方式。画的左侧附有他著名的散文诗《归去来兮辞》的抄本。在这首写于公元 405 年十一月的诗及其序言中,陶渊明描述了他决定放弃地方官职位而归隐田园、他到达田园后的情景,以及他在田园私人世界中不断扩大的释放感和愉悦感。

又如《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庐山与隐逸的图景》(Catching Sight of South Mountain: Tao Yuanming, Mount Lu, and the Iconographies of Escape, Archives of Asian Art 52 , 2000—2001):入世还是退隐,这是中国哲学家一直在纠结的问题。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是教育的目标,也是国家支持的强大意识形态的核心。但是与此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当优秀的人能够远离世俗事务时,他们才是真正最自我的人,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脱离世俗是他们的自然状态,他们的自然环境是乡间的一个简单的地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移他们对知识或艺术的追求、对身心的陶冶和对自然的领悟。

再如《重访东篱:陶潜之菊》(Revisiting the Eastern Fence: Tao Qian's Chrysanthemums, The Art Bulletin, Vol.83, No.3, 2001):诗人陶潜(365-427 年)隐居乡间,耕种、饮酒、写作,他对菊花情有独钟。陶潜后来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在后来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中,菊花代表了与他相关的个人、哲学和政治价值观。然而,这些价值观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因此菊花在视觉文化中的含义和用途也是多变而复杂的。菊花图标的多义性证明了中国历史上文化英雄的无穷生命力,并展示了此类符号在中国图像系统中的动态功能。

结论

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海外研究更注重文化角度的讨论,例如魏晋的时代氛围与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两个维度,陶渊明与魏晋玄学以及陶诗与六朝文学传统,特别是与玄言诗之间的关系。通过水墨画探寻陶渊明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跨学科角度解读当代文人对自然乡村景色的认知变化。

 

参考文献

1Davis A. R. & Tao Q. Tao yuanming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Lin P. A separate space, a new self: representations of rural spaces in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and art[M]. Harvard University, 1999.

3Nelson S E. Revisiting the Eastern Fence: Tao Qian's Chrysanthemums[J]. The Art Bulletin, 2001, 83(3): 437-460.

4Nelson S E. Catching sight of South Mountain: Tao Yuanming, Mount Lu, and the iconographies of escape[J]. Archives of Asian art, 2000, 52: 11-43.

5Tao Q. & Hightower J. R. The poetry of tʻao chʻien [M]. Clarendon Press,1970.

6Tao Q. & Acker W. R. B. Tʻao the hermit : sixty poems by tʻao chʻien (365-427) [M]. Thames and Hudson,1952.

7Waley A.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M]. AA Knopf, 1919.

8Hightower, Jame R. The Fu of T'ao Chien [J]. Harvard Jou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54 (Vol. 17):169-230.

 

注:本文为湖南文理学院博士启动项目(意象图式下陶渊明诗歌英译研究 22BSQD48)部分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