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谚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学特征
摘要
关键词
山东 谚语 文化内涵 文学特征
正文
山东谚语是中国民间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山东特殊的地理、人文历史状况,山东谚语在全国民间谚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山东谚语卷一、二、三卷)的编纂过程中,搜集到了20多万条谚语,编选了15000余条,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山东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展现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复杂的历史进程,以及民众生动鲜活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
一、山东谚语展现了山东民众独特的传统文化品格
第一,敦厚朴实。谚语体现了山东民风淳朴,人性敦厚。“种田纳粱,天经地义”,“打架望拉,告状望留”,宁俭勿奢,宁朴无华,“山东人回家大褥套,山西人回家骡马轿”“少不下江南,老不上东北”“人要脸,树要皮”“小腿拧不过大腿”“鸡蛋碰不过石头”“人外有人”“河里淹死会水的”。而“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恶人自有恶人磨”则反展现了做事不张扬、尚简朴、内敛的典型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淳朴敦厚的民风。
第二,刚勇豪迈。谚语体现了山东人由于地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而独特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山东民众仗气义侠、豪壮英武的 “山东好汉”独特个性。“河北出响马,关东出土匪,山东出好汉”“山东人见面叫二哥”“无官一身轻”“财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砍头不过碗大的疤”等谚语,就是尚勇、好力、争气的表现。
第三,忠孝信义。谚语体现了爱国爱民,孝敬父母,讲义气,守信用,舍生取义,勇于牺牲,堂堂正正做人的“大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忠孝双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吐口唾沫砸个窝”印证了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克己律己品格。
第四,务实勤恳。“丈夫力耕作,妇女勤纺织”“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死逼梁山下关东”“逼上梁山”“天叫人反,人不得不反”“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见了绿灯大步走,见了红灯原地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茶要浅,酒要满”“酒满心诚”“感情深,一口扪”,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山东民众勤奋务实、情深意切、诚恳真挚的品质。
二、山东谚语体现了山东民众独特的价值观念
第一,“耕读世家”是山东民众共同的追求,每年春节,人们都把这个内容的春联贴在大门上。在山东谚语卷里, 农谚占了很大的篇幅。从耕种到畜牧,到农副业,山东民众都积淀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与山东大地上诞生了中国古代几部重要的农学著作,以及南方人来山东做官员者所写的农事著作,相映相彰,全方位地展现了山东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化下,各种价值观念。
“玩龙玩虎,不如玩土”,重本抑末的农耕思想根深蒂固。即以事稼穑、务农桑为本,为正业,而耻于经商逐利奔波。山东民众以为,“七十二行,庄稼为王”,“奸商奸商,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土里刨食吃得长”,做官和经商的钱,“顶多两三年”。所以,在山东谚语中,农耕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谚语,如反映四季耕作、自然现象、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交往交际、文艺娱乐等方面的常识、习俗、经验、教诲的谚语特别丰富。
第二,重土安命,家的观念明确。首先,山东人满足现状,不愿搬迁。“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狗窝”“破家难舍,故土难离”,“哪里的黄土也埋人”但“哪里也没有父母给挣下的”,“熟人是宝”,“一搬三年穷”。故才有“死逼梁山下关东”之说。 即使“被逼无奈下关东”了,也怀念自己的故乡,创造出了“秃尾巴老李”的动人故事,让秃尾巴老李每年代替自己魂归故里。即使无奈外出,也“老不走北,少不走南”,怕抵挡不住南方奢靡生活的诱惑,乐不思蜀。并且普遍以为“钱多了多花,钱少了少花,无钱不花”,经商、夫妻分居成天在外奔波不值得,“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美满的小农生活、人生最大的理想。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山西移民问题。传说山东多为明初山西移民,地名志、地方志、族谱、墓碑多有记载。但是,史书没有记载,有关山西移民的谚语也寥寥无几,几乎没有痕迹。所以,我们觉得,可能有山西移民来山东,但是,说80%的山东村落人口都是山西移民,显然是盲从或者有别的原因。从谚语看来,山东人多为外移,是人口输出大省。故反映家乡观念的、反映乡情谚语较多。
其次,家的观念强烈,家庭秩序讲究,亲情浓烈,亲疏关系分明。“有老有少才算一家人”。山东民众强调家庭的秩序性。家庭是以父系为中心,长幼有序、老少分明的一个整体,对长辈和对晚辈,突出辈份,对同辈,非常注重排行。山东谚语中,体现重秩序思想的谚语有很多,如“国有大臣,家有长子”“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长兄如父,老嫂比母”。可以说,重秩序是政治统治和家政管理的根本,是“礼教”“礼治”的主要体现。在实际事务决策处理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即长者说了算,老大说了算, 整个家庭成员都必须维护他们的权威。
由是,山东民众特别重亲情,“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特别重亲疏,“亲就是亲,不亲就是不亲”。还有一种说法,叫“灭亲不灭祖”,可以六亲不认,但不能不认宗祖。这说明,亲疏的区分标准是血缘,姻亲是第二位的。故谚曰:“打了春的萝卜立了秋的瓜,死了老婆别过丈人家,是那个事儿,不是那个味儿。”对于表亲,更是“一表三不亲”。也特别重视别内外:“外甥是姥娘家的狗,吃饱了就走”“会疼的疼孙子,不会疼的疼外甥”“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意为不亲。
第三,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古到今,山东历代名人成千上万,只有一个孟洛川是真正的商人,其他多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革命者。即使是孟洛川,也觉得自己经商被人看不起,要挣到钱以后置办庄园,当“土财主”。在山东,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齐文化衰落而鲁文化大倡,也与中国农耕社会的基础、基因有关。因为重利不适应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重农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此,山东谚语里有许多重礼节、耻奔竞、不事商贾的条目,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传统道德氛围浓厚。农耕社会,家庭、村落、生产、生活相对安定, 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稳定。山东谚语多说教、劝己劝人,仁爱、保守、循规蹈矩、敬天保民、专心耕读、老实做人,构成了山东民众的品格基调和山东谚语基本的主题思想。而倡导冒险的、开拓的、创新的、机敏的、利益的主题鲜少。
第五,重视教育。在山东,“好汉"辈出和圣儒大量涌现,是相映成辉的。从古老的“玉不琢,不成器”,到通俗的“三分生成,七分教养”,到现在的“要想富,抓教育”,都在说明山东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挥教育的功能。外地人来到山东,就会发现这么一个景象:凡是村庄、乡镇、县城最漂亮的建筑和院落,一定是学校;在当地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首先要保的就是给教师发工资。他们说得好:“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三、反映了山东特有的乡土文化即民间文化精神
浩瀚的黄海,奔腾的黄河,巍峨的泰山,山东境内名山大川、平原丘陵、岛屿港口,多姿多娇,气象万千。地灵的生存环境,使得山东有关乡情的、风物的、民俗的、特产的、俗信的谚语非常丰富。山东谚语对山东民众的地理环境、生存条件和历史机遇等都有所反映。“一山一水一圣人”,概括了山东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泰山、黄河、孔夫子,是山东特有的乡土文化,是山东史地文化的象征,是山东精神的突出代表,自然也是山东谚语的主要反映对象。
“泰山如坐,嵩山如卧”“山东安而天下皆安”,巍巍泰山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一个象征,是山东民众气质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安定的象征。山东运河段为南北要冲,山东平原、沿海是川陆要冲,山东又是北京的门户,是经济文化发展大省,故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位置重要,正如蔡九霞在《增订广舆记》中所言:“负海而扼天下之吭……天下制胜之地……山东安而天下皆安矣。”故《礼记》载孔子所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将泰山与梁木、哲人视为相互关联的事物。泰山不颓,则梁木不坏、哲人不萎。汉武帝慨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历代帝王多次封禅泰山,泰山成了国泰民安的象征。而在民众的心里,“泰山不是吹的”,山东人的伟岸、豪壮、意志,与泰山文化密切相关,山东农耕文化的发达和经验的丰富,与泰莱山脉的地理条件分不开;山东民众的风俗崇尚、山东谚语的豪迈和极具穿透力,也与泰山文化分不开。
与泰山相比,黄河带给山东人民的,多为苦难。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三十年一改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人民深受其害。但是,黄河也带给山东人民以水利灌溉和日益壮大的黄河三角绿洲的福祉。随着黄河流域生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黄河带给山东民众的福利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此外,黄河移民、黄河渔民风情,黄河治理、黄河三角洲开发,“黄蓝”生态建设,都给山东文化增添了许多魅力。这些,都在山东谚语卷里有集中的反映。如黄河形成的广袤的平原,从菏泽到黄河口,是山东主要的粮食、棉花生产区,形成了大量的农耕、压碱、灌溉谚语;这一流域的民众尤其侠义,尚武尚勇,并且与运河文化相重叠,带来了商业的、开放的、融合南北的经济社会风习。再如,黄河口民众多为移民,“顺着黄河走”,但他们的根仍然在下河的老区和上河的故乡;其在生产、生活方式和交际、娱乐等方面,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谚语。
山东地方原为东夷之地,东夷人留给山东民众以特有的长相、秉性,如身材高大,勇武善射,喜欢饮酒歌舞,擅长陶艺建筑等。到西周初年,山东地方被分封为齐、鲁两个诸侯国家。齐从民俗,减其礼,兴渔盐之利,靠工商遂成霸业;鲁则变民俗,革民礼,靠周朝礼教教化民风,更适应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后来,汉朝封建统治阶级倡扬以鲁国文化为主的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包括齐文化在内的更加完整、体系化的儒家文化,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齐鲁大地遂成为封建社会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发祥地。儒家文化也驯化了山东民众原有的野性和齐国遗民尚功逐利的品格,哺育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风俗,塑造了高尚的性格和节操,使山东人民有了无尚的荣耀和辉煌。惟如是,山东大地在数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承受了太多的传统文化积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价值导向。如仁义礼智信忠勇,深深渗透到了民众的灵魂深处。山东谚语的大部分主题思想,都来源于此。
此外,开拓进取的革命先进文化,也在谚语中有所反映。山东是革命老区,这里有最早的党组织和党的早期领导人,这里又是抗日根据地,在历次革命风暴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是冲锋陷阵,在所不辞的,表现了革命老区崇高的革命气节和英雄气概,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了功勋。解放以后,战天斗地,建设家园,支援边疆建设,山东一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在全国的前列。所以,在山东谚语卷里,有许多反映革命和建设内容的谚语,有许多与时俱进的思想火花;还有许多谚语,是对原来谚语的嫁接改造,即在原来的谚语里加入了许多科学的、进步的内容。如关于计划生育的、关于科学种田、关于理想志向的、关于道德修养的、关于交际的、关于风俗的,等等。
可以这么说,黄河是山东民众的魂,同样也是山东谚语的魂;泰山是山东民众的德,同样也是山东谚语的德;孔孟是山东民众的神,同样也是山东谚语的神。
谚语是山东地域文化的载体和反映物。正因为山东谚语承载了这么许多厚重的思想品行、道德观念、知识经验、风土人情、文化精神,所以它才实用性强,时代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当然,山东谚语反映的这些思想观念和经验认识,有的与科学文化、民族精英文化和国家正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有的则与之格格不入。但是,无论怎么说,它们经过千百年漫长的历史浸润,已经非常顽固地融入了山东民众的血液和灵魂之中了。它们是无形的,不像碑塔、楼阁建筑遗产,不像婚嫁丧娶、生儿育女的仪式,也没有种种生产劳动那样直接,但是,它们所形成的有关生产、生活、信仰诸多方面的知识、规约、习惯,是代代相传并且不断扬弃的,是亿万民众做人的规范,是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它们是风,不可捉摸,而又无处不在;它们是山东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亿万民众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把握现在、走向未来的智慧结晶。当代山东人便是齐鲁大地及其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接班人。 每一个山东人,都是在这些“古人说”“老人言”的熏陶下长大的。
四、山东谚语表现了民众鲜活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
山东谚语在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等语言艺术方面也有比较突出的民俗语言文化特征,既表达直白、富有穿透力,又有灵巧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渊源,这就是山东谚语的文学特征。
(一)快言快语,观点鲜明,表达直接。山东谚语多不拘泥于对仗、押韵、 比兴,直言表达。如,从三字句到长句,从杂言到整句,口语里有什么,谚语里就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是三字谚语。谚语研究者一般对三字散句比较感兴趣,因为数量极少,只有“更鸡叫”等几个。但是,在山东谚语里有很多,如“灯下黑”“赌近盗”“奸近杀”“人本善”“聋人痴”“瞎人狠”“老来瘦”“老来福”等,都简洁明快。还有的上下句极不对称,也有的前后两句不押韵。
(二)递进归纳,意尽言尽,穿透力强。最突出的表现有两点。一是不仅仅局限于两个事物的比较或者延伸,而是多个事物的递进。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各地都流行,但在山东,后面还有一句“虾米吃沙”;再如:“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胳膊拧不过大腿,大腿拧不过腰”。这就构成了一种连续用喻现象,像一串串的珍珠,表达了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极富有联想的表现力。二是大量的“四大×”“四最×”“四×”谚语。常见于古诗文的“四喜”形式“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山东民间分布地域广泛、数目可观,蔚为景象,成为山东谚语的鲜明特色。如莒县的“四最热”:“铁匠炉,开水壶,开了锅,入了伏。”曹县的“四最涩”:“新锻的磨,木匠的锉,拉拉秧,豆秸垛。”阳信的“四最弯”:“卷羊毛,苜蓿菜,辘辘把,水烟袋。"蒙阴的“四最难听”:“猫叫猫,老驴嚎,抢锅铲子锉锯条。”等等,包括异文,大约有百条之多。这类谚语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广泛,所列举的事物,大到天地宇宙,小到鱼鸟花虫,不计格调的高雅严肃,抑或是俚俗粗鄙,兼收并蓄,巧妙组合,使之广为传诵,喜闻乐见。在艺术上,除形象反映事物与现象的特点有独到的描摹,惟妙惟肖,十分生动外,对人的心理感受、视觉听觉冲击,都非常强烈,具有浓厚的文学味道。从这些谚语中,我们不仅可以考察到不同地域的一些风情民俗,也可以联想起一些往昔生活的场景。
(三)善用典故。山东谚语有很多在当地都有一些典故,负载着深深的地域文化。山东谚语有很多是有典故的,形成了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到黄河心不死”“人心无足蛇吞象”等许多谚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但形象地解释了谚语的起因、内涵、意义,而且有助于谚语的传播。如在费县流传着“一疙瘩子麻"的故事,就形象地注释了“五个闺女贼不偷”:“人说啊,五个闺女贼不偷,这个闺女走娘家拾掇点,那个闺女走娘家拾掇点,拾掇干净了。这家老嬷嬷子死了,撇下老头子在家里。这天闺女又来走娘家,老头蹲在门后头,头煞白了。他闺女拾掇完了朝外走,‘哎,门后头还藏着一疙瘩子麻来,我拿着绱鞋去!’一子捞她爷的头抓了一把。她爷生气了:‘嗯,您娘的,你拿着绱鞋去呗!’闺女这才看清是她爷的白头发。这就是‘五个闺女贼不偷’。你一趟,我一趟,把她娘家拾掇得没什么么儿了,贼就不去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为原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山东省民俗学会第一任会长李万鹏先生。
(四)渊源深厚。山东谚语很多条目,都有很深厚久远的渊源。至今口语中的许多谚语条目,如“食不言,寝不语”“事不过三”“三岁至老”等,竟然与两千多年前的典籍记载完全相同。“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虞诩传》里,那个时候还没有行政区划的“山东”,可是,流传过程中也就成了后来的“山东”了。晏子引谚“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就是自己住的一部分可以用来做民居, 与今天流传的谚语“俩钱买宅,仨钱买邻”“千金置产,万金置邻”一脉相承。 邹穆公曾经引用过周谚“囊漏贮中”,意思是将仓里的米分给老百姓,还是我国家的米。后来就有了“船里不漏针”“肉烂在锅里”流传。刘熙《释名》有“不谙不聋,不成姑公”之谚,《北史》有“不痴不聋,不做大家翁”,与现在的“做了公婆,装聋作瞎”有密切的联系。《后汉书·陈蕃传》有谚曰“盗不过五女门”,《颜氏家训·治家篇》为“盗不过五女之门”,并说“过”或作“入”,言以女破家也。今费县一带则说“五个闺女贼不偷”,或说“闺女多了贼不偷”,比“养个小子金银垛,养个闺女赔钱货”有更深厚的渊源。早在《颜氏家训·教子篇》里出现过“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在《颜氏家训·勉学篇》里也有“积财千万,不如薄伎(技)在身”。
参考文献:
1.张廷兴:山东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特征,《走向世界》2000年第一期。
2.李学华、董佳兰:《中国吉祥文化丛书·语言卷》,泰山出版社2020年3月第一版。
3.张廷兴、董佳兰:《民间俗信》,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
4.张廷兴、董佳兰:关于乡愁几个基本问题,《乡村论坛》2021年第五期。
5.董佳兰:论山东谚语的民俗文化特征,《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