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客家文化;洛带古镇;传统聚落;空间
正文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许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聚落逐渐被遗忘,成为城市边缘的遗珠之地。这些传统聚落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符号。基于上述现象,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认识,并不应该是简单的认识,而是通过外部形态、尺度空间、使用功能、文化价值等挖掘其内在意义,再将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聚落空间,通过有效的手段加以延续,可以更好的理解客家文化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客家文化溯源
客家作为具有华夏特征的汉族分支,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客家文化的溯源可追溯到如今的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聚居区。客家文化作为客家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符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点,也作为客家人的精神延续以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
史料记载,客家文化是从汉到明清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形成的。历史上经历了五次移民才形成如今的客家体系。出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客家先民在经过不断迁徙之后,来到被大山所屏蔽的岭南地区,并且开始和当地土著互相杂居,在较为闭塞的自然环境中,和土著民互相交融,由此产生了以汉文化为主体而又有别于周边文化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出现打破了该地区单一文化的局面,为该地区注入新的文化力量,也就意味着客家民系的形成。
1.2客家文化特征
1.2.1地域性文化
客家文化之所以表现为一种地域性文化,主要由于这一文化的发生有十分清晰的地域范围,因其集中分布于赣闽粤一带。而赣闽粤等周围为大山所环抱,形成丘陵和山地,因而构成了较为闭塞的自然环境。历史上秦汉之后因战乱,使居住在这一区域内的百越民或分批汉化,或被迫迁至江淮地区,或撤出平原,成为历史上名藻一时的“山越”民。唐代由于战乱大批难民南迁,最终来到了有着天然优势的赣闽粤地区,并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也就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
1.2.2多元性文化
客家先民在几次迁徙中,留下了大量古中原文化,但来到新的聚居地为了适应当地生活方式,客家人学习这里的生产方式和居住环境,逐渐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也对江淮文化、畲族文化等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认同感。
1.3客家建筑
客家文化的精髓凝聚在客家建筑之中,这些遍布各地的建筑不仅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更是客家智慧的集大成者。因此,研究客家聚落空间不仅要从其历史上看,还要从它的形制上来分析。根据其功能和形式,客家建筑可被归为三种类型:排屋、围屋和土楼。
1.3.1客家排屋
客家排屋是客家人出于自卫和生存而设计的建筑,其主要特点是高耸的外墙和严密的防御结构,具有很强的抵御功能。客家排屋从结构上很讲究和谐对称,家家户户并排建屋,左邻右舍墙瓦相连。排屋前有风水鱼塘,中间有空旷的禾坪,四周绿化,形状似“非”字形,村屋中央为大厅,排屋分列左右。客家排屋作为家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也是备受关注。
1.3.2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围屋由一排房屋围成庭院,从而形成独立的居住区。外墙则采用石头、砖、木材等材料建造,墙体坚固耐用,具有防御功能。庭院作为客家围屋的核心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庭院布局整齐,通过种植花草创造了一个宜人的环境。再加上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客家围屋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展示了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团结和谐的精神。
1.3.3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属于聚居性建筑,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堡垒式住宅。是以土料垒砌而成的,其造型主要有圆形、方形、四角形等,但主要以圆形突出。土楼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可容纳上百人居住。客家土楼也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2、传统聚落与洛带古镇
2.1传统聚落概述
[2]聚落在中国自古便存在,“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而聚落是由居住环境、建筑和具有特定社会文化习俗的人所构成的有机整合体,聚落又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而传统聚落则指一种小农经济体制下的基层社会网络在一定的空间地域上的投射,表现为特定范围内的人、自然环境与传统建筑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与整合。
2.2洛带古镇概况
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市郊区,现主要作为客家人聚居地。明末清初因移民运动,来自异乡客家人扎根洛带,历史上称为“湖广填四川”。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后,洛带古镇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风俗与文化。[1]洛带古镇于三国时期建镇,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洛带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带”之名,后演变为“洛带”。
3、洛带古镇客家聚落与空间形态体系
3.1洛带古镇聚落形态及其结构
聚落空间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和集聚等社会活动的载体,在其空间格局形态和空间肌理上体现出聚落人群之间的社会结构关系。下面通过几个方面分析洛带古镇聚落形态及其结构。
3.1.1聚落形成的主要方式:移民型
明末清初时期四川因战乱人口减少,受政策影响赣闽粤地区的客家人移民来到四川,来到四川的客家人最迫切的事情就是选择一个宜居的住址,而客家人在选址的时候也遵循祖先留下的“住山不住坝”的传统。通过自然条件筛选,洛带有着明显优势,东以龙泉山为屏障,面向成都平原,视野开阔,由于龙泉山的限制,使得聚落的发展形成一种内聚力,形成相对紧凑的结构,从而也成为了客家人的首选聚居地。
3.1.2聚落的特征:
3.1.2.1传统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该地区聚落形态,体现该地区的人地关系,聚落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平行的,从聚落与环境的因素来看,成都平原是最优的,便于古镇居民日常的生产劳作。其次,平原地区的村落能够形成一定规模。
3.1.2.2传统聚落与客家文化传承的关系
生活在洛带的客家人十分重视传统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淳朴的客家风情都充分展示了独特的民俗民风。客家人在长期迁徙中所凝练出来的文化内涵,通过时间的流逝形成客家人独特的语言,造就了洛带人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精诚团结的客家精神。洛带古镇新建的土楼则生动详细地展示了古镇的变迁、客家人的迁徙奋斗史和客家人对家训与传承。古镇、乡音、民居、民俗,岁月积淀的客家文化神韵已渗透到小镇的每个角落,而客家历史遗迹也几乎蕴藏在每一处墙角屋宇中。
3.1.3聚落空间类型:集聚型
洛带古镇的聚落空间类型主要呈现出集聚型,而集聚型聚落空间又可分团状、带状、环状等三种类型。洛带古镇则是属于团状村落,古镇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西侧,古镇以一街七巷把整个场区串联起来,交通网通常是带状的道路集合,建筑常以规则的方形或圆形分布在道路左右两侧。
3.1.4聚落的要素:以老街为代表的线状空间
老街以东西走向贯穿整个洛带古镇,形似带状的老街作为古镇主要道路,是连接团状空间与环状空间的“纽带”,也是古镇日常生活的交通要道,也是居民休憩交流的主要场所。
3.2洛带古镇的空间形态
3.2.1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主要是指古镇内部的道路、巷道等空间构成的网格布局。街巷空间是古镇特色文化的体现,在街巷空间中还融合了传统的建筑风格、民俗文化和历史记忆,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更是交流、互动以及体验古镇文化的历史场所。
3.2.1.1街巷空间的总体概述:一街七巷
[1]洛带古镇受清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古镇以“一街七巷”布局构成,主要由老街和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糠市巷组成古镇交通系统。洛带古镇防御体系既完整又封闭,以老街构成主线,形成“龙身”,其他七巷由老街串联成古镇交通网,形成龙爪。由于受山势的影响,街道有三个拐弯的地方,把整个古镇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构成龙头、龙身和龙尾。古镇的整体形态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意向,富有典型的象征性。
3.2.1.2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素:
街巷空间作为古镇展示场所,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界面、节点。
界面是通过古镇内部建筑物与外部环境的接触和过度部分,包括建筑的外立面、门窗、屋顶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界面又可以划分为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底界面是古镇街道根据地形的高差随形就势,街道面层材料选用了当地的自然材料,道路铺设顺应山势和街巷走向,街道以规正的青石板相嵌而成,街道两侧是一条落水道,水道用青石砌成,线形规范流畅。主街道与店面前的辅街有过路涵道相连,每条涵道间间隔三至五丈,间隔不一,都以实际用途而建,涵道宽度也各有不同。侧界面是由老街两侧连续的建筑围合而成,主要处于视觉观赏面。建筑曲折起伏从而形成连续的界面,古镇建筑外立面由青砖、木材显得十分古朴自然。有着韵律感的建筑立面,在建筑尺度、细部处理上有着某种相似感,从而也使得公共空间有着一定的边界效应。顶界面是街道两旁的建筑所围合的区域,它是作为聚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际线主要由建筑的边缘轮廓的檐口、马头墙、屋顶和屋脊所构成。在古镇中,连绵不断的坡屋面是街巷的一大主要特色,它对街巷景观的营造、街巷侧界面与屋面的连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节点是指街巷空间中,那些具备一定功能的场所,往往会发生交汇、转折、分叉等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空间的节点。修建于民国时期的洛带公园绿木成荫、小桥流水。直到现在,公园里都有很多老人,青衫素褂,在这里喝茶、打牌,客家乡音,低声细语,乡风乡情十分浓厚。
3.2.1.3街巷空间肌理要素
洛带古镇街巷空间的形成与历史脉络、自然生长分不开,有了这些因素才完成了街巷的自然空间分割和组合。传统街巷空间,青砖黛瓦仅仅是它的表象,真正的核心应是街巷肌理。从街巷空间肌理的组合方式来看大概分为行列式、围合式、混合式等
洛带古镇的建筑组合的形式表现为混合式,混合形式是在同一组群的建筑中,整个组群以行列式布局为主,在组群的周围辅助以围合式的布局方式。洛带古镇就是以老街为主,在道路两侧有许多由天井围合而成的院落,如广东会馆就是四合院式。这样的组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更充分的利用区域内的地块空间,也使得区域平面布局变化多样,空间肌理看起来更加丰富。
3.2.1.4街巷空间的特征
洛带古镇的街巷空间特征表现为主要有统一性和可识别性。
统一性主要是指在古镇中,以及各街巷之间具有一致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统一性主要包括道路布局、建筑风格、空间序列等方面。道路布局的统一性是指各道路之间的有机协调,构成古镇完整的道路交通网,从而在材料、形式等方面保持一致性。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主要是指建筑形式、材料和色彩,洛带古镇的建筑风格的表现为材料主要以青砖、屋顶样式为歇山顶、硬山顶形统一的客家风貌建筑。空间序列的统一性是指古镇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衔接和协调。
洛带古镇曲折起伏的街道避免了行人的视线一览无余,增添了街巷空间的神秘韵味,同时也增添了其独特的可识别性。这种特殊的空间不仅提供了独特的行走体验,也增强了人们对古镇的辨识度,加以街巷两旁的传统小吃、工艺品等商铺,也为古镇增添一份新的活力。
3.2.2建筑空间
洛带古镇建筑按照其功能大致可以分为民居、会馆、府第、宗祠等几大类。
3.2.2.1民居建筑
洛带古镇民居建筑大多都延续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多以半开放式的单体民居建筑为主,其空间格局为街式。建筑沿着街巷两侧分布,高低错落有致。为确保一定空间的相对独立性,一些民居设置了单独的通道,供居民进出使用。
建筑高度平均单层高度约为4米到5米,单层阁楼5米到6米。建筑的屋面大多采用的是歇山顶、硬山顶,檐口在转角处微微上翘,由密柱接连而成。在建筑材料的部分,除了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其次更多的采用了青砖构筑物,建筑侧面由夹泥抹灰以及木板墙等两种形式构成墙。
3.2.2.2会馆建筑
洛带古镇的会馆建筑可以说是一大特色,分别是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川北会馆以及湖广会馆。整体布局以四合院为主,呈中轴对称形,其建筑风格较为独特,采用的是传统中国会馆建筑样式。
广东会馆位于老街东部,修建于清朝,建筑为两进合院形式,主体建筑由山门、戏台、前中后三殿及两侧厢房和庑廊组成。建筑里外尽显石雕和木雕装饰,整体规模宏大,气势巍峨,是四川境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客家会馆,从来就有“不到广东会馆就等于白来洛带”的说法,每当人们置身这座壮观古雅的会馆,就会为其浓郁的南国风情所感染。
江西会馆位于老街与江西会馆巷的交汇处,修建于清朝。与广东会馆相似同样由主体建筑由山门、戏台、前中后三殿及两侧厢房组成。只不过不同于其他会馆,江西会馆有两个戏台。其建筑十分考究,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的特点,雕梁画栋、装饰精美。
湖广会馆建于清朝,是湖广籍移民修建的,融合了湖北和广东的传统建筑特色,展示了两个地区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建筑外观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如歇山顶、飞檐、雕花等都十分独特和精美。湖广会馆带有清晚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朴实稳重中略显洋气。会馆坐北朝南,由牌坊、耳楼、戏台、中后殿及两边厢房组成的四合天井。
川北会馆始建于清朝,主要用于往来客商交流洽谈。现仅存大殿、戏台。戏台为二层,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雕花门窗,顶饰藻井。川北会馆着重反映了川北移民在成都遗留的历史文化,其建筑风格独特精巧,丰富了洛带的会馆文化。
3.2.2.3府第
“巫氏大夫第”修建于清朝,从广东移民到此,从事酒业,巫家经商有道,财源日丰,渐成洛带资藉豪富。巫家广行善举,博施济众,为洛带镇场建设与乡学开办做出显著贡献。巫氏祖居为复式合院形式,曾有大小房屋200余间,包括商铺、正房、厢房、厅堂等,建筑宏大,装饰精巧,实为客家民居建筑之典范。
此外,镇上的“刘公馆”、“郑家祠”等也是客家民居建筑中工造精致之作。
参考文献:
[1] 谢常勇,傅红.浅析洛带古镇的空间形态[J].四川建筑,2,29(05):56-57+61.
[2] 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2011.
[3] 李天义,张学梅.一条石板路 千年洛带城——成都洛带古镇客家文化J].文史杂志,2016(01):110-112.
[4] 王蕾霰.从城市设计角度探析洛带古镇空间形态[J].江西建材,2(08):206-207.
[5] 吴小宝. 三河古镇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6] 唐艺文,曹伟.客出龙泉 枕山抱水 结庐会馆 一街七子——四川省成龙泉驿区洛带镇老街社区[J].中外建筑,2021(07):62-67.
[7] 陈可石,卢一华.整体性为目标的城市设计方法——以旅游古镇洛带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9(02):251-256.
[8] 吴斐,左辅强.洛带客家文化与传统聚落空间互动研究[J].华中建筑,2014,32(09):140-143.DOI:10.13942/j.cnki.hzjz.2014.09.030.
[9] 别林娜.天府古镇空间结构分析及旅游开发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0] 马跃峰,张庆顺.聚落·会馆——洛带客家移民文化之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02):30-34.
[11] 胡敏丽.四川洛带古镇旅游产品质量提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