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缠枝纹的内容与装饰形式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元青花;植物纹;瓷绘
正文
中国的传统纹样当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缠枝纹,通过青花的形式来进行缠枝纹的装饰具有极为丰富的形式。缠枝纹属于卷草纹的拓展,在佛教兴盛的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而演变出各种各样的内容以及形式,最常见的是波浪形的二方连续或者地方连续藤蔓形状的扭曲缠绕形式。缠枝纹有着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含义,因此也被称为万寿藤。元青花瓷作为瓷器装饰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瓷器从素面发展到瓷绘的重要转折期,元青花的瓷绘装饰纹样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延续了唐朝和宋朝时期的植物纹样。
一、元青花植物纹类型特征
元青花常见的植物纹样发源于中国传统的纹样,植物纹图样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基础形式的基础上经过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演变成各种各样类型的植物纹,植物纹变化的过程主要分为强化与弱化两个方向,植物纹样的题材取自于大自然中的图案,从自然形态当中提取出图案的样式,在构图结构方面进行适当的删减即为弱化处理。也可以针对植物特点进行放大或者夸张,即为强化处理。如 元青花瓷上常见的梅花或者菊花的花瓣通常较短,这样的处理形式能够让图案与意象进行有效融合。这两种处理方式都可以成为植物纹的具象和抽象表达手法。元青花瓷的植物纹在表现方式方面也主要为写实和抽象两种形式,纹样主要体现出S的节奏韵律,主题方面主要包括花卉纹和具有良好寓意的松竹梅等。另外,在瓷器的足部、肩膀以及装饰带等位置还会采用辅助纹样的表现形式。
二、元青花瓷中应用广泛的各种花卉纹
元青花瓷纹样中最常见的和应用最为广泛的纹样为花卉纹,其中较为有名的为牡丹纹与莲花纹。莲花纹发源较早,主要原因为佛教的引进,青花瓷的绘制方面也大量地吸取了印度的美学精神,通过飘逸灵动的表现方式绘制出莲花纹。同时,莲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与元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精神相符合,元代青花瓷得以大量采用莲花纹。牡丹纹则兴盛于唐代,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渐展现出牡丹纹的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牡丹纹多富丽堂皇、枝叶繁密。另外也有其他的花卉纹,如菊花纹和缠枝纹等,宋代时期缠枝纹因工笔画的影响展现出清秀、纤细和工整的画风。元代的缠枝纹则更加注重动感,充分展现出瓷器视觉上的律动感。
(一)牡丹纹
元青花瓷牡丹纹既可以作为主题也可以作为辅助,但主要应用在主题纹饰方卖弄,通过青花勾边,对花瓣进行填色,采用细线勾勒出具有规则的枝叶锯齿状,叶脉满色有两个小叶角。辅助纹样时通常采用缠枝的画法,表现形式主要有青花和青底白花两种类型,其中青底白花主要通过勾勒叶脉和边框来达到留白的效果,在通过细密的海水纹进行填绘。牡丹纹的青花辅助纹样主要采用青料进行填色。
(二)莲花纹分类
元青花瓷的纹样中,莲花作为主题的纹样主要包括三种,缠枝莲、变体莲瓣以及折枝莲。其中缠枝莲和折枝莲为最常见的主题纹样,通常在装饰面中会占据较大的臂力。折枝莲的组成包括独立的花茎叶,形式主要为剪断后的束花形状。构图形式多样化,便于装饰在各种器物上,尤其是盘子中采用的较多。盘类的装饰主要采用单花的形式,中心为花,叶子弯曲成适合的大小盘踞在盘子边缘。
(三)菊花纹
我国古人认为菊花不但代表着恬淡、高尚和高雅的品格,还能够养生修气,长时间服用菊花水能够达到长寿的效果。因此菊花主要体现人们的精神,元代时期的菊花纹主要受到了宋朝的影响。宋朝初始的陶瓷上常见多种多样的菊花纹装饰。因工艺不同,宋代的菊花纹会呈现出浮雕的质感。花朵与花苞都做了一定的简化,花瓣概括成一圈,并没有自然类菊花的花瓣叠加效果,花苞多简化为圆,叶片较为饱满,对元代的青花瓷菊花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元青花瓷缠枝纹的装饰形式
元青花瓷在装饰方面具备着深厚的人文气息,艺术表达形式也遵循着传统艺术的精神,缠枝纹充分地表达出了这一点。蓝白相间的色调体现出华夏民族对天青色的崇拜,也迎合了草原民族的长生天崇拜心里。元青花瓷现阶段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元青花瓷中比较经典的作品包括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图1)、鬼谷子下山图罐(图2)、青花缠枝花卉纹盏(图3)、青花莲池游鱼纹盘(图4),通过观察能够看出,无论器型的用途和大小,缠枝纹均可以应用在青花瓷器当中,能够与器物的任何造型以及主题进行融合,体现出装饰纹样的层次感。
可以说缠枝纹的应用非常广泛,既能够作为主体纹样也可以作为二方连续边饰。绘制青花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细线来对轮廓进行勾勒,后进行分水填色,花瓣或者面积较大的设色中通常要进行深浅浓淡的变化,更加凸显出图案的立体感。缠枝纹通常采用一正一反的穿插排列形式,通过留白来展现出花瓣的立体感。枝叶采用满色的填充形式,看起来肥大饱满,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叶压枝,画面讲究流畅优美,寓意生生不息。展现形式具体如下:
(一)具象题材抽象化处理
这种处理形式主要是 将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植物形象进行概括和抽象处理,通过平面化和图像化来将植物的特点进行提炼,将无规则的植物形象按照器物需求来进行规律和明快的处理。元青花瓷上的S型植物纹样主要由卷草纹和缠枝纹良好中,无论纹样如何复杂都可以找到茎枝,卷草纹和缠枝纹的样式蜿蜒不断,形式上更具律动感。对两种植物纹进行图形的对比能够看出其差异仅限于叶子多少,如果将两者进行共同讨论则可以看出缠枝纹是从卷草纹拓展而得。除了不同的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名称以外,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纹样也改变了设计。元代时期延续了宋代的缠枝纹风格,通过满密且有层次的表现形式装饰青花瓷,创始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对称、平衡的构图手法
纹样在初始出现的时期结合圆形的陶瓷器物采用了S形的构图形式。这种圆形的图案也常见于彩陶的纺轮上,多数人认为这种形式起源于古代的太极图。太极图即使圆形又包含了S形的图形,是最原始的S型纹样应用。而且这种构图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可以进行反复的使用,也适合大多数的场合。这种构图手法也被沿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对称和平衡的构图方法常见于汉瓦当、唐织锦、宋瓷当中,S形能够对图形进行对称的延展,连贯图像的整体气质。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也常采用这种对称和平衡的表现方式,或者进行中心对称,或者上下对称,或者旋转180°的对称。视觉上能够达到端庄稳重和平衡的效果。图形对称方面并不会完全采用一板一眼的形式,纹样细节的处理方面也会进行细微的变化,这样能够呈现出装饰内容的主次,也能够更好地与陶瓷器物进行贴合。元青花瓷缠枝纹的叶子有大有小、茎干曲折蜿蜒,多与花卉进行组合,对比宋朝叶片更大更丰富。元青花瓷缠枝纹的花卉通常也有主体纹和辅助纹两种。元青花瓷的线条表现方面主要是基于元代绘画技法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采用工艺用线的形式绘画出的线条可以结合不同瓷器的不同需求,结合不同的顺序来进行描边和瓷绘,缠枝纹的绘画技法和用线笔触与松竹梅纹样相似,多采用书法用笔进行填色。
(三)繁复、韵律感的造形
虽然缠枝纹过于繁复,造型方面有些眼花缭乱,但通过仔细的观察能够发现缠枝纹是有序且具备韵律感的。细节处理方面简单大气,波浪曲线韵律流畅。青花瓷在器型和纹样方面通常都是相辅相成、交相呼应的,且主次较为分明。如花打盘通常是从内到外的圆形进行层次的分隔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画面,盘心通常为视觉的中心,绘制主体纹样,辅助纹样沿着盘沿逐渐向外扩散。缠枝纹作为主体纹饰主要装饰在盘心位置,辅助纹饰则装饰在盘壁上。盘心的纹饰通常为人物、动物等相结合,构成一个主题的纹饰。盘壁的纹饰主要采用花卉来作为辅助纹样,所占的画面比例较小,盘沿更少。瓶、杯、罐、壶的装饰主要从上到下进行分层,视觉的中心点在腹部,缠枝纹经常作为主体纹样,具有较大的面积。元青花瓷的绘画工艺是体现缠枝纹的重点,也能够在研究元青花瓷时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大量观察元青花瓷能够看出,其艺术表现的基础形式就是满工,较少留白,纹样画满。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元青花瓷上的纹样,尤其是大型的器物都会采用满工的纹饰图案,缠枝纹作为能够与各种主题相结合的辅助装饰纹样具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这种密而不杂、繁而不乱的装饰形式能够给人的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典型的元青花瓷缠枝纹具有繁密的布局,通过主次分明多而不乱的层次感实现画面的一体感,并不会给人过多堆砌和琐碎的感觉。缠枝纹的浓淡也有一定的讲究。青花墨主要包含五色,从淡到浓包含影水、淡水、浓水、正浓、头浓五种。叶、茎和花的绘制过程中需要在小面上进行分水,后采用浅色对大块面进行分水,大块面分水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块面浓淡的变化,让装饰纹样更加耐看讲究,最后将剩余的未分水部分进行浓淡穿插上色。青花瓷的从浓到淡的分水最后并非形成青蓝色,而是无限接近墨色,浓淡的变化无法再泥坯上进行有效的辨别,需要通过纹样的黑白灰分布凭感觉进行上色。
四、元青花瓷缠枝纹的审美价值
缠枝纹是藤蔓卷草纹逐渐演化而来,结构上连绵不绝寓意着生生不息。与其他花卉的组合也能够呈现出多样化的寓意来。缠枝莲寓意着连年有余,多与鱼类的纹样进行组合;缠枝牡丹寓意富贵幸福激情有余;缠枝宝相是在四季花卉的基础上进行变形,中间镶嵌各种类型的花瓣以及尺寸不同的圆珠,让花卉更加华丽珍贵,寓意美满吉庆。这三种花卉组合是元青花瓷纹样装饰中最常见的缠枝纹样,意义方面均为大同小异,都寓意着美好、富贵、幸福和生生不息,属于最为常见的吉祥图案。不仅青花瓷中,在刺绣、家具、年画以及剪纸等艺术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直观但含蓄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和美好的心愿,这也是华夏文明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缠枝纹代表着各个年代的审美,缠枝纹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央视越来越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忍冬纹,隋唐时期植物纹样逐渐丰富,缠枝纹与其他花卉组合逐渐丰满华丽。宋代的文人崇尚高尚的品德,对比唐朝更加严禁精致。且元代处于蒙古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缠枝纹更加活泼豪放且具备民族风格。这一时期的缠枝纹主要才用了卷草纹结合花卉,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典型的缠枝纹,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明清时期缠枝纹则在元代的基础上开始朝着程序化的方向发展。缠枝纹的曲线能够将静态的花和叶的律动感展现出来,同时也能够掌握装饰的形和意,将自然界中的植物通过明快鲜活的形式进行搭配,完美融合的器型和装饰,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水平。
结束语:综上所述,元青花瓷缠枝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我国陶瓷装饰发展的重要篇章,到今日为止,元青花瓷仍然举世瞩目,不仅得到了广泛的艺术搜查和学术研究,还被更多的人关注和重视,逐渐走出生活和艺术创作,延伸到其他的领域当中。元代之前青花瓷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有贡则烧,无贡则止”,而华夏的文化之美应当属于所有中国人,通过对青花瓷的起源进行回溯,对青花瓷装饰纹样的深入了解,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将优秀优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希望本文对元青花瓷缠枝纹的装饰内容和形式的研究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关注热情,对人文精神进行融古创新,向世界展现出中国艺术品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潘雪祺.中国传统缠枝纹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J].艺术科技,2022,35(3):86-88.
[2]樊大为,张雅馨.元青花瓷研究——以至正型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3):5.
[3]李莎.景德镇元代青花的艺术之美[J].西部皮革,2021,043(021):115-116.
[4]牛微.元代青花瓷纹饰与当代铜雕创意设计初探[J].明日风尚:下旬,2021(3):0117-0118.
[5]刘明珠.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J].收藏与投资,2022,13(2):46-48.
[6]王泰迪,杨成.浅谈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造型与纹饰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1.DOI:10.3969/j.issn.1674-9286.2021.09.007.
[7]耿宝昌.元代青花瓷器鉴定[J].收藏家,2021(10):3.
[8]丁犇,章晨.泼墨天青——当代青花装饰的艺术形态研究[J].陶瓷研究,2022,37(2):3.
[9]闫彬.浅谈磁州窑彩绘对景德镇元青花的影响[J].陶瓷,2022(001):000.
[10]薛冰.元朝与永宣时期青花瓷绘画笔法和装饰风格探析[J].景德镇陶瓷,2021.DOI:10.3969/j.issn.1006-9545.2021.01.024.
作者简介 姓名:方萌 性别:男 民族: 汉 出生日期:1980.4 籍贯:江苏南京 职务/职称: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古玩艺术品鉴定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