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京剧的翻译与对外传播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谢凝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摘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的京剧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魅力。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攀升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潮迭起,中国京剧走出国门势在必行。本文致力于从译介学出发,研究京剧的翻译策略,探讨京剧对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使观众通过译文了解一定的京剧文化,从而使京剧走出去,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

译介学,京剧,翻译,对外传播

正文


(本文系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课题 “多元文化背景下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与传播”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slhzyb-24)


在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中,过去的近百年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远远超过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与继承。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越发显现出其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粹京剧作为戏剧的一种重要形式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成功演出,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京剧“走出去”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东方化的审美取向和综合众多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被誉为“国粹”的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社会影响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不但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中华价值伦理,更吸纳了众多艺术门类之优长,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结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下,京剧艺术已变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丰富实践积累、以及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瑰宝,是民族智慧和艺术精华的结晶,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及审美情趣,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京剧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与推崇并引起了他们了解、学习京剧的兴趣与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政府提倡民族情怀及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定位十分明确,这使得京剧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指征,以国粹艺术的特殊优势,将古代中国智慧和当代中国的发展风貌更多更好地呈现在世界舞台上。

 

二、京剧翻译及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翻译是首要也是重要的门槛。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将音乐、舞蹈、武术、诗词、美术、杂技融为一体。京剧这一国粹由梅兰芳先生推出国门,虽然经历了艰难险阻,但是最终获得国际艺术界的赞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及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京剧的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京剧不但具有文学性,更具有表演性,这使京剧的译介复杂化,京剧的翻译不仅要涉及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涉及语言之外的其他因素,目前京剧翻译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缺乏京剧基本知识

京剧的翻译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艰巨工作,它要求我们的翻译要对京剧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直译。要让外国人观赏京剧,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必须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文化阐释。在汉英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准确传达京剧语言的意思,更要传达京剧的文化内涵。但是,要同时传递文化和意思并非一件易事,译者往往舍文化而求意思,造成许多京剧译文中原语文化的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深,

导致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义失衡。

此外,译者对于京剧了解的程度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京剧的一知半解,还有部分译者具备京剧基础知识,远不能满足京剧英译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京剧题材的翻译接触极少,专业性强的京剧译本较少。例如,京剧中的角色“花旦” 代表的是女性角色,这并不意味着扮演者全部为女性,如京剧中“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就是男性。但是对于这一角色的英译,有些译者缺乏对京剧的了解,将花旦译为“Hua Dan actress”,误将“花旦”理解为女演员。由此可见,缺乏京剧基本知识的翻译会使得读者产生误解,影响京剧的传播效果。因此,能否成功负担起传播京剧,外宣中国文化的重任,需要译者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储备。

(二)生硬的翻译方式

就当前的翻译情况来看,译者大多采用直译,但是因为忽视了京剧背后的文化内涵、逻辑,语言习惯,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和中文都有区别,所以直译京剧的时候就丢掉了文字原本的韵味,这样的译文也就无法达到传播京剧的目的。这种翻译虽说简单直白,但却将行当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置之不顾,影响了外国友人对京剧的文化认知与理解,达不到将京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的目的。这种翻译方法仅能表现角色的外在形象特征,显得单薄且肤浅,忽略了角色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就拿京剧中的角色“花旦”和“青衣”来说吧,两者都是京剧中的旦角行当,“青衣”大多扮演的是养尊处优、端庄、严肃、有威严的女性,而花旦扮演的是性格活泼,不喜欢受约束更加感性的女性。但有些译者把汉语的读音法用于角色的翻译中,将“花旦”和“青衣”翻译成“Hua DanQing Yi。这种翻译虽说简单直白,但却将行当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置之不顾,影响了外国友人对京剧的文化认知与理解,达不到将京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的目的。京剧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重这种文化内涵,将京剧中的文化元素尽可能传递给受众。

(三)跨文化交际困境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是两种文化间的互相转换,因此它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译者必须真正理解文化,精通跨文化交流的知识,了解西方国家对京剧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西方国家在学京剧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京剧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由于京剧译者普遍缺乏对京剧的内涵和文化知识的阐释,不能够把京剧的精髓翻译出来,再加上京剧学习者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将京剧的情节阐述清楚。虽然目前国外的网站中有关京剧的资料不少,但对京剧知识、专业的训练和学习还很匮乏。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对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的言语形式不同。中国文化发祥于黄河流域,气候属温带,以农业经济为主,因此中国文化是“土”文化。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因此西方文化是“水”文化。因此,译者必须真正意义上理解文化,精通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才能做到语言意义和真正文化意义上的转换。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变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而西方文化源自是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圣经。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都会反映在语言之中,只有掌握不同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将传统戏剧传播出去。

在京剧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没有注意到贯穿于中西方国家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的风俗文化,由不同民族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翻译时应注意风俗文化的内涵,并作为惯用语翻译出来。此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这是不同国家乃至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份。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往往忽视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差异。京剧中有时蕴含着儒教、道教、佛教三大宗教思想,这些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民众,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但是,西方国家多信仰基督教,因此,对于京剧中蕴含的宗教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较为薄弱。

 

三、京剧的翻译与对外传播策略

京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及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本中更有着大量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术语。译者必须客观地认识到京剧的传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阶段性发展特点,而受众群体更是具有不同的阅历、文化层次和及审美标准,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层面与接受质量亦有不同。因此,京剧的翻译与传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直译+意译+音译

首先,京剧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法的好处在于译本可以忠于原文,保留原汁原味的语言特色,把京剧语言移植到英语中来,不但可以丰富英语语言,更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奈达在论证如何实现功能对等时指出,若直译能实现在指称意义及联想意义上的功能对等,就无需在形式上作出任何调整(Nida1993)。京剧中的人名、地名、剧名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直译+单词的方式,即人名、地名等直接拼写即可,其他部分则用相应的单词替代。比如,《四郎探母》可以直译为“Si Lang Visiting His Mother” 人名部分“四郎”用汉语拼音译为“Si Lang”,“ 探母”用相应的英文单词译为“Visiting His Mother”。再如京剧中的拉弦乐器“京胡” 译为 jing-hu”,采取“直译+单词”的方式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语言,而且浅显易懂,易于接受。

然而,有时直译法可能会造成读者和观众的误解。比如,京剧中把生行擅长演关羽戏的演员称为“红生”,如果将“红生”译为red face person”,会让人误解为“涂成红脸的人”完全干扰了读者的认知与理解,使得译本显得晦涩难懂,更反应出对京剧文化知识的欠缺,反而达不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京剧术语在没有合适的英文术语来表达时,就只能采取意译法进行翻译,将京剧中难译的术语转换成更贴近英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如京剧优秀剧目之一《打渔杀家》,如果直译为Fishing and killing”, 只会让读者和观众不知所云。如果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 The Fishermen's Revenge”,这样不但剧目的主题明确了,还使译本更加简洁明了。

除了直译法和意译法,在京剧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对应词,意译法表述又比较冗长的术语。如果非要在英文中找一个词来代替,就会扭曲书法词汇本身的文化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此类术语已被西方国家所熟知并接受,或者已有成型的译文,就要沿用固定的音译名。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晦涩难懂的概念如“气”、“功夫”等术语,可以直接沿用早已深入西方文化的拼音译文“Qi”和“Kungfu”,在翻译的过程中无需做出过多的解释说明。

(二) 文学性+表演性

京剧是一种具有文学性和表演性双重性质的戏剧,这也使其翻译较比其他非遗来说更加复杂。京剧的翻译不能局限于单纯文本内容之间的汉英转换,除了要考虑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之外,还要考虑京剧的行当、化妆、服装、唱腔等舞台性和语言动作性等因素。

京剧与小说不同,京剧的语言既是文学性的语言,又是戏剧性的语言。京剧的魅力,可以通过舞台表演让观众感知剧中的人物、情节和情感,从而了解整个故事。因此,在进行京剧翻译时,要兼顾京剧的文学性和表演性,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使京剧既能以很强的文学性供读者品鉴,又能在舞台上完美呈现,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具备专业的英语知识,又要对京剧文化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要想使京剧的译文具有表演性,那么语言一定要简洁易懂,用词和句型要简单,同时语言要自然、优美、押韵,但不要为了押韵而刻意调换词语顺序,避免译文生硬难懂,只有这样的语言才适合舞台表演。同时更要加强和京剧导演、演员等业内人士的交流沟通,在文学性和表演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要对京剧的艺术特征和手法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让读者和观众真正感受到京剧的魅力,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四、结语

作为“非遗”代表的京剧是最富于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国粹”,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外国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中国京剧的海外传播不但对于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担负着及其重要的文化外交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京剧面临着如何传承与怎样创新的问题。要使京剧真正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形式,京剧的翻译至关重要。不管京剧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文学文本的翻译还是基于演出的字幕翻译,都需要对京剧文化进行介绍,对中国文化进行宣传。中国京剧的翻译与对外传播是一项艰辛而漫长的文化工程,需要我们共同的努

力。在京剧翻泽的过程中,要根据京剧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特点,综合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多种方法,对京剧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翻泽,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在实践中总结方法,用新的方法来实践新的内容,由浅入深,逐渐培养西方人对京剧的兴趣,推进京剧之美,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精湛的艺术,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Nida 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毛发生.京剧术语翻译及其方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李仕德,浅议京剧的翻译与跨文化交流[J].艺术世界,2016.7

齐芷玥,浅谈英译京剧特点及翻译方法[J]. 长江丛刊,2018.7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

张超,浅析京剧翻译原则对京剧海外传播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9.11

朱芳,试析京剧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 四川戏剧,202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