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刘柠,韦湘芸,陆嘉佳,马浍

(百色学院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

田林瑶族铜鼓舞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地域性,不仅展现出瑶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内容,还展现出瑶族独有的风格品质和人生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文化的冲击、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基于此,深入探究田林瑶族铜鼓舞的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探索其有效的传承路径,为解决传承与发展困境贡献一份力量,实现田林瑶族铜鼓舞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

瑶族;铜鼓舞;传承;发展

正文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 (项目编号:202110609038)

田林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地势条件复杂,其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文化——田林瑶族铜鼓舞。但因受其特殊地理环境影响,田林瑶族铜鼓舞在对外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交通便捷度的提升、现代科技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政策,同时当地利用发展迅速的大众传媒,推动田林瑶族铜鼓舞进一步向外发展,促进铜鼓舞的活态传承。

从《清史稿》也可以得知,田林瑶族木柄瑶’‘长发瑶支系最初并不生活在田林,而是在清雍正六年(1728 年)前后从古州八万寨向西迁徙进入广西来到田林。[1]铜鼓舞也随着民族迁徙在田林落脚生根,至今已200多年历史。田林瑶族铜鼓舞的发展,经历了雍正六年的形成期、清朝末期的成熟期、“文革”时期的冷落期和改革开放后的振兴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田林瑶族铜鼓舞曾经多次到县、市、自治区参加各类演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获得了不少荣誉。当下,如何促进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是此项目基于国家政策、发展文化强国而进行的一项基础调查研究。笔者针对田林瑶族铜鼓舞的发展现状而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其与现代精神文化内涵结合,不断认识其历史,适应当下日益变迁的社会,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田林瑶族铜鼓舞,感受其文化底蕴,增强当地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瑶族铜鼓舞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田林县三瑶村瑶怒屯是笔者选择的主要田野点,笔者2021年和2022年的国庆长假期间先后两次前往田野点进行为期两周的调研。在田野调查中,注重田野实际资料的获取笔者运用个别访谈与参与观察法现场观看表演通过拍摄照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资料留存,为论文撰写提供依据

一、田林瑶族铜鼓舞本体研究

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仪式

1.起鼓

在以前,每年大年三十,瑶怒屯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传统的瑶族盛装传承人会带上猪头、鸡、粽子、红鸡蛋、米酒等祭祀用品,带领本村几位男青年到达铜鼓埋藏点将铜鼓挖掘出来,抬回寨老的家中,用煮粽子的水将铜鼓擦洗干净,粽子水既可以去掉土里的泥气,又可以保护铜鼓,还能把瑶族人的喜气、吉利的心情传递给铜鼓。洗净之后检验铜鼓的颜色,通过颜色来判定当到来的喜年年景的好坏,然后敲铜鼓三下,表示起鼓仪式结束。[2]

2.祭鼓

村民在埋藏处进行祭祀后,将铜鼓抬至岑大将军庙,进行“祭鼓”仪式,“祭祀铜鼓需将铜鼓、木鼓、鼓架、鼓槌摆放在庙(岑大将军庙——笔者按)中,用碗盛酒放在鼓面上,上香、上祭品(鸡、糯米饭、鸡蛋),由寨老诵经祝祷、烧纸钱、验鸡骨(鸡卜)。[3]每到这个时候,各家都会派出代表带上鸡、香纸、鞭炮等物到此进行祭拜。

3.跳鼓舞

祭鼓仪式结束后,接下来就是跳铜鼓舞了。铜鼓被放置在传承人家中,农历正月初一谁也不能敲,正月初二由传承人击打一轮,之后各家各户才能进行敲打起舞。

4.埋鼓

到农历正月三十,铜鼓舞结束,传承人将铜鼓带至厅堂祭祀祝告,之后独自将铜鼓埋藏起来,地点无人知晓。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移风易俗,很多仪式步骤已被简化。几十年来,班点义每年都要重复着埋鼓和请鼓的规矩,这几年宣传的人来得多了,每次都要看鼓,我就埋不动了。而且,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仪式也不那么重视了。[4]铜鼓不再被埋藏地下,而是由传承人将其放置自己家中,后来政府在村口建设了铜鼓舞广场,被放置在铜鼓舞广场的仓库内。

到今天,瑶怒屯的木柄瑶同胞们在跳铜鼓舞之前都将铜鼓拿出进行祭拜,可见在瑶怒屯,铜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地村民“一直将铜鼓视为神灵认为铜鼓可以酬神驱鬼、祛灾纳福[5]鼓伴以舞,在当地群众的自觉配合以及政府政策带领下,瑶怒屯的铜鼓舞逐渐“走出去”。当表演团队外出表演时,演出前的祭祀仪式必不可少,但不会像春节前的祭祀如此隆重。成员们会去铜鼓舞广场取出铜鼓会带上鸡、米酒等祭祀用品到寨子里的岑大将军庙进行祭拜,祈求外出表演平安顺利。在当地村民心中,岑大将军庙具有一定的灵验感,“铜鼓是由岑大将军守护的神器,其神性与岑大将军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6],所以在跳铜鼓舞前到达岑大将军庙进行祭祀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之一。当团队外出表演回来后,他们都会到岑大将军庙还愿,表示今天演出顺利,感谢岑大将军的庇佑。

)表演形式

“闹年打铜鼓”是春节期间瑶怒屯男女老少纷纷加入铜鼓舞行列,人数不限。舞蹈类型多样,有《打长鼓》《扁担舞》《圆圈舞》《丰收舞》等系列舞种。

1. 打长鼓

舞台中间摆置两面铜鼓,一公一母,木柄瑶同胞主要从铜鼓中心的太阳纹饰和敲击的声响两方面来判断公母:纹饰上,鼓面中心太阳纹光芒细长平展的为公,太阳纹光芒粗短而又凸起的为母;声响上,声音清脆悠长的为公,声音低沉短促的为母。由传承人班点义的儿子班武贺主控铜鼓,舞台两侧各摆放三面羊皮鼓(长鼓),长鼓的敲击节奏紧跟铜鼓的节奏。先是男队表演,后轮到女队。开始时铜鼓声缓慢轻柔,随后鼓声逐渐加快,如疾风骤雨一般,声声作响。敲击长鼓的队员拿着鼓棒不停地从自己的脑后、腰后和胯下来回摆动,在鼓面上轮流敲击,边打边舞,动作协调、节奏鲜明。

2. 扁担舞

跳完铜鼓舞后就轮到了扁担舞,队员们在地上摆上四根扁担,两根为一组,扁担舞持担者蹲在地上,各自抓着扁担的一头,做开合的碰击,在地上打击出清脆的声音,形成一段节奏,舞者两手叉腰随着节奏就在扁担的开合之间换脚跳跃,情绪高昂,有狂欢的色彩。

3. 圆圈舞

依旧武贺在敲打铜鼓,舞台左右各有一位男性在敲打木鼓,根据节奏配合手部动作,男女各一列,从舞台下的侧后方走出,拍手抬脚,跟随鼓声进行,然后大家逆时针围成一个圆圈,女生在内圈,男生在外圈;手足配合鼓点进行,随着鼓声,转圈方向开始发生变化,女生顺走动,男生逆走动;不久,女生开始走向外圈,同时方向又变回了逆时针,男生走向了内圈,方向变成了顺时针;最后围成一个大圈,大家跟着鼓点拍手,随后,手拉手围成大圈圈,大家向中心靠拢,同时将手举起齐声“呼”,顺势退回其后而散开,舞蹈就此结束。

舞蹈与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营造欢乐、共同参与、自由的文化艺术氛围,彰显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一整套舞蹈下来,具有很强的仪式感与艺术感。

二、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传承特征

(一)传承人的主体性

传承人主体性的发挥是田林瑶族铜鼓舞保护与传承的关键。传承人是田林瑶族铜鼓舞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主体,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对保持田林瑶族铜鼓舞的活态传承具有积极作用。田林瑶族铜鼓舞第七代传承人——班点义从七岁时起开始与老一辈艺人学习打鼓和跳铜鼓舞,铜鼓技艺精湛。看见老人跳我就爱学,我教过文艺队,寨子这边的人我也教完。 DY,2022年10月2日,瑶怒屯铜鼓舞广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得知班点义常常身体力行教导村里的青少年学习铜鼓舞,亲自主持大大小小的铜鼓舞表演。但现因年纪大了,很多事项交由他的儿子班武贺负责,这也是他培养的铜鼓舞传承人。传承人的存在保证田林瑶族铜鼓舞代代相传,其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可见,传承人主体成为田林瑶族铜鼓舞发展的动力,促进铜鼓舞的活态传承。

(二)群众的自发性传承

自发性来源责任意识,是对民族文化本身负责,对传承民族文化负责。每逢春节,传承人将铜鼓和木鼓放至铜鼓舞广场舞台处,据当地习俗,由团队成员敲打一轮后,众人才能随意敲打铜鼓。“许多外出的青年人回到村寨,村里人会在广场组队跳铜鼓舞或敲击铜鼓,过年期间大大小小都”(黄J,2022年10月2日,瑶怒屯铜鼓舞广场)气氛轻松愉悦,此时,村里有经验的老人会在一旁担任指导的角色,教授孩童和青年如何敲击铜鼓,并鼓励其加入舞蹈队列,亲身感受这一舞蹈氛围。群众的自发性传承是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一大特征,田林瑶族铜鼓舞作为一种自我娱乐的方式得到传承,这是架构和促进铜鼓舞传承的重要内容。

(三)表演团队的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田林县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外流人才返乡创业,又因疫情影响,三瑶村瑶怒屯部分外出务工青年选择回乡。表演队一成员介绍了团队的基本情况传承人班点义培养铜鼓舞传承人班武贺一人,表演团队成员共20多号人,主要是我们村村民,大多在乡镇及县城工作,平常训练方便集中到一起。 DG,2022年10月2日,瑶怒屯铜鼓舞广场)团队成员以中青年为主体,团队架构较稳定,对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传承问题

1.传承主体的断层

该村落周围群山环绕,交通较闭塞,村落人口较少,而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传承要花费许多的精力和时间,需极大的耐心。新生一代不愿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或是不感兴趣,传承意识较为薄弱。村子剩下的人要么威望不够高或是未能独当一面,不能成为合格的传承人,所以老一辈传承人难以将铜鼓舞传承给新一代年轻人,传承主体出现断层。

2.传承方式缺乏创新

舞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及原始性,表演者根据先人的跳舞形式或表演方式进行传承,保留了铜鼓舞的“根”,可是在舞蹈过程中没有紧跟时代潮流,融入新元素,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大众需求讲究“新”,所以在传承方式上,要在“根”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精神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向前发展。

3.传承机制有待完善

要传承好田林瑶族铜鼓舞,须将实用性和现代性做更多的结合与探讨,但在制度方面对于田林县三瑶村瑶怒屯铜鼓舞的传承力度相对较小,须协调各方利益,保障田林瑶族铜鼓舞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发展问题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传入,大众需求更倾向于现代文化中的“潮流文化”或外来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了解较少,从而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化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导致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所以田林瑶族铜鼓舞在现代化发展中受到的冲击使其发展困难。

2.观念认识尚须改变

大量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使得铜鼓舞继承主体缺失。很多人都到广东打工,然后从广东回来才学的舞,都有自己的想法来的。 DG,2022年10月2日,瑶怒屯铜鼓舞广场)且外来人口所带来的文化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结构。受这一因素影响,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部分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以为然,重视程度不高。居于瑶怒屯的多为年长者,思想文化观念过于“封建”,认为田林瑶族铜鼓舞无需创新,应保证舞蹈的“正宗”。

3.传承断层

大部分传承人群的年龄较高,加上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且田林瑶族铜鼓舞涵盖知识面广,年轻一代不够了解传统的铜鼓舞,“我们从小就知道过年过节都要跳舞,但是你问历史什么的,好多年轻人就不太了解了。”( XG,2022年10月2日,瑶怒屯铜鼓舞广场)对铜鼓舞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很难去理解其中饱含情怀的东西,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4.地域局限

田林县三瑶村瑶怒屯地处深山中,该村落周围群山环绕,交通设施较为简单,处于深山老林中的田林瑶族铜鼓舞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少,不容易流入新鲜血液,且当地人们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与外界交流较少,很容易与社会脱节。

四、对当代田林瑶族铜鼓舞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一)培育传承人,寻找新生力量

政府应多创造或寻找表演田林瑶族铜鼓舞的机会以及筹集资金资助传承人,鼓励传承人参加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利用大众传媒对传承人进行宣传推广,提升传承人的社会知名度同时向大众普及田林瑶族铜鼓舞这一少数民族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瑶族铜鼓舞,并吸引年轻一代对铜鼓舞的兴趣,让年轻一代更好传承田林瑶族铜鼓舞。

(二)注重学校教育,营造传承阵地

将学校作为传承阵地,为铜鼓舞输入新鲜血液。“在田林县对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五年计划中,2010年当地学校将全面普及铜鼓舞教学。”[7]在当地学校普及田林瑶族铜鼓舞教学或者开启培训班,邀请传承人担任教师,传授铜鼓舞文化,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瑶族铜鼓舞的价值以及本民族的历史,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自发地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铜鼓舞的意愿。

(三)用好新媒体,释放新活力

田林瑶族铜鼓舞需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与新媒体紧密结合,这样才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对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促进作用,以互联网为媒介,运用声音、图像、文字记录和保存,让大众直观感受非遗文化。利用好新媒体,会使其更上一层楼,打响田林瑶族铜鼓舞的名号,更好地弘扬优秀非遗文化。

五、结语

一个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能够促进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田林瑶族铜鼓舞:政府应更加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要树立好文化城市与社会建设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制定相关文化保护措施,加大田林瑶族铜鼓舞宣传力度并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会等,让人们认识、了解田林县瑶族铜鼓舞文化;发展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节,发展特色文化,提高其知名度。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应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更好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学校教育,让田林瑶族铜鼓舞文化走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的传承与发展的意识。田林瑶族铜鼓舞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其传承与发展是多方的共同努力,同时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廖明君.深山瑶寨中的铜鼓声 走进田林瑶族铜鼓舞[N]南宁日报.2008-9-1(12).

[2] 廖明君.瑶山中的铜鼓声——图说田林瑶族铜鼓舞[N].南宁日报.2008-9-1(12).

[3] 田林县人民政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R].田林瑶族铜鼓舞,2007.

[4] “锦绣·非遗”贫困县再发现丨广西田林县:北路壮剧和瑶族铜鼓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年6月8日.

[5] 田林县人民政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R].田林瑶族铜鼓舞2007.

[6] .民间信仰的现代变迁--以广西瑶怒屯“岑大将军信仰”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2-05.

[7] 王琪沈文杰.中国瑶族铜鼓舞的困境与化解[J].济宁学院学报2010,31(05):93-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