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卷》的赋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 赋色
正文
第一章 《千里江山图》卷的绘制背景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五代时期,山水画迎来了别样的风景,发展了一种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为“皴、擦、点、染”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此时期的水墨山水画已经相对成熟,山水画也逐渐形成一种写实风格,其中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几位山水画家为代表,他们从各自生活的地方观察山水气势,地域特征明显,将壮丽的山川再现为动人的画面。北宋初期的山水画以李成、范宽、关仝三人为代表,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注重师造化,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开拓创新,将水墨山水画向前继续推进。青绿山水在唐代正式形成,以唐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创立金碧山水为标志。唐、五代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为两宋绘画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绘画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将古代绘画的发展,迅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北宋的统治者宋徽宗,非常喜爱绘画,收藏绘画,宋徽宗本人也创作了一些作品。众所周知,他在继承前代绘画班底的基础上,设置了更完备的美术创作机构——“翰林图画院”。宋徽宗强调绘画要有严格的法度,要求画家具有一定的写实功底。宋徽宗想要提高画家的创作水平和文化修养,决定亲自指导学生作画,因此设立了“画学”专业,王希孟是其中的生徒。王希孟在此期间,经常接受观摩和临仿历朝书法名画的训练,从《千里江山图》中青绿画法的精工和复杂程度来看,王希孟在画学做生徒期间应是以学习、钻研青绿山水表现技法为主,在此环境下,深受熏陶。北宋中后期,一些山水画家为创作出适合供宫廷欣赏趣味的、富丽堂皇的青绿山水画,一直致力于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使青绿山水画进入成熟发展的时期。其中最享有名誉的就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
第二章 《千里江山图卷》的赋色特征
第一节 冷色系的应用与表现
《千里江山图》的冷色系主要体现在山石顶部及腰部的石青石绿的赋色上面,大面积的石青石绿点缀其间,也成为这幅画最大的特点之一,青色山石与绿色山石在画面中的分布面积大小不一,明度、厚薄、纯度都依据画面的整体效果来安排,比如说前面的山石颜色最鲜艳,远景中的山脉几乎快于背景融为一体,飘飘渺渺。石青石绿随着山体的走势时高时低。画面中的冷色系还呈现在天空、水面以及坡面也是以大面积的冷色表现。天空从上到下以汁绿染,与汁绿的水面相互呼应,而明亮的坡面染以石绿,由于赋色厚重,再加上年代久远的原因,不少地方坡面颜色已剥落,漏出汁绿的底色,亮丽的坡面与沉静的水面也形成一层对比,突出一种空间关系。多种形式的树叶与山顶的点苔也属于冷色系,大多以浓淡不一的汁绿与石青点缀而成。《千里江山图》的冷色系也是比较丰富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谱写不一样的壮丽山河。
第二节 暖色系的应用与表现
《千里江山图》的以娟本身的颜色作为背景色就是面积最大的暖色,王希孟利用娟的土黄色与石青石绿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天空上半部是汁绿的颜色,下半部漏出娟本身的土黄色,以此来突出远山的形状。山脚与坡面会在娟色的基础上再染以不同程度的赭石,以此来加强与石青石绿的对比。前面一座山顶的冷色与后面一座山的山脚或山腰的暖色通过对比,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通过一座座山之间的冷暖对比,以此形成咫尺千里的视觉效果。画面中的暖色还表现在小桥、树干以及某些屋顶等,丰富画面的颜色体系。
第三章 赋色方法及相关分析
第一节 山石树木的赋色方法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使用的是皴法与青绿设色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王希孟采用的是“积色勾皴体”,是笔墨皴法山石基础上的重色积染。在峰头、峦头先是用圆润舒缓的线条勾画一个大的峰峦轮廓,再在其内以一个个反扣的弧形线条区划一个个起伏的峦头,并以平行且时有交错的密集线条为皴,最后以淡墨在山石脉络节理的低凹处晕染。它这种皴法表现一种土质丰厚、草木繁茂的山峦质地、凹凸与阴阳向背。以弧形线条区划峰峦的内部脉络与结构是这种皴法的重要特征。阳面的山石用纯净、鲜艳的石青石绿层层晕染,前景、中景以及以高高耸立的为主体的峰头颜色会厚重一些,晕染的遍数多一些。而远景的山峦则用淡青绿颜色蘸淡墨晕染而成,或三分色七分墨,或七分色三分墨,山脚处与背景的娟色自然衔接,前、远景的山石以此拉开山峰在视觉空间上的距离,也衬托出近中景山峰颜色明亮的程度,表现出千里江山图的画面感。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每座山的阳面、阴面的区分,这样不仅加强了山的体积感,也使每座山都产生了空间感。《千里江山图》在表现山脚、坡脚、石脚时,均用披麻皴。且常用赭石加墨混合而成的颜色来皴擦,使其与山石底部的赭石色颜色统一,浑然一体。山石底部再以淡墨晕染,以形成山峦坡石的质地及其凹凸、向背。赭石与石青石绿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具有很强的形式感。
画面中的树木种类繁多,有柳树、松树、竹子以及各种各样的杂树等。前、中景的树干都是采用双钩的手法,染其黑色或者赭黑色。远山的树干是直接用赭黑色或是墨绿色勾画过点出。远山的树叶则用墨骨法直接点出,山顶则是用墨绿色以点苔法直接点出。其中很多树木都是采用笔色互用的方法,
第二节 天空、房屋、水面、小桥的赋色方法
《千里江山图》的天空在娟色本身的基础上,用湿画法用墨色和淡花青色自上而下逐次渲染,越向下颜色越浅,天空最下面漏出绢本身的颜色,以凸显远山的轮廓,形成落日余晖的感觉。图中的房屋大多体现的是江南民居的特色。在房屋布局上大多数村落在山脚陆地平静的水面侧,有的则位于山腰处或顶呈平台的浅山顶上。
《千里江山图》出现比较多的小桥。因为山与山之间的水域、沟壑,是靠桥梁和渡口来连接的。本幅图中的桥梁基本都是木桥,有的是在桥上再覆土。最经典的是连接第二、三段的跨空长桥,桥中间建亭子,桥的木桩用短粗型的黑色线条表现,表现出桥的支撑能力,桥面染赭石色,桥面上的栏杆以黑色的细线勾勒,桥上的亭子以黑色的线描勾勒出外轮廓,屋顶染黑色,窗帘染石青色,增加画面的活泼气息。水面用汁绿染成,用细线勾出水波纹,从下往上颜色越来越淡,直到于天空底部衔接自然,营造一种水天相接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