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为例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段彬彬

(云南省普洱市文化馆 665000)

摘要

本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临的问题,探索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结合普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探索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发展

正文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很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近年来,各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本文结合普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尝试探寻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总结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与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和服务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

(二)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使其较之有形的文化遗产在识别、保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也使其在历史变革与时代冲击时比有形文物更加脆弱,比有形文物更容易消逝。正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上的这种困难性和其本身的这种脆弱性,对它的保护和传承才显得更加的迫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是刻不容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  

(一)人们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不足。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还没有形成,有关部门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干部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范围与内容及如何保护不完全清楚,保护意识不强,非遗保护还没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有些因为追求发展过度开发、破坏、毁灭文化资源原貌,致使出现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而存、因人而亡的局面,最终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逝与失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缺乏管理人员难以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开发和保护工作量大,而目前,一些地方非遗保护机构不够健全,没有专业人才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面对非遗传承人及保护单位的申报、日常管理等量大面宽、专业性强的普查保护工作而言,力量显得很单薄,难以适应非遗保护工作综合性、专业性、长期性的要求。

(三)专项经费不足。经费的不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记录、整理和保护,甚至一些已经记录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面临损毁和再次流失的危险。有的传承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而面临断层;许多民间老艺人生活窘迫,无法带徒授艺;非遗的展示展演因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而不能经常性开展工作等等。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地区在前期申报时高度重视,申报成功后对其后续保护与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名存实亡。这些都影响了非遗的 保护与传承。

(四)非遗传承后继乏人。有些项目传承人年事渐老,无法授徒,导致传承人青黄不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老传承人离逝而失传。再加上年轻一代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普遍不感兴趣,很少有人拜师学艺,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一)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普洱市抓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建机构、定方案、立项目、抓申报、重宣传等措施,让一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新焕发生机,非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已有国家级保护项目9项,省级保护项目50项,市级保护项目380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0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8人。

(二)普查与保护同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 是掌握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洱市每年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培训班,以基层文化干部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班为平台,邀请省、市专家授课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培训,培养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层专业工作人员和骨干; 按照“三不漏”(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门类)的要求,在全市的各县(区)及乡镇成立普查工作领导组,建立县、乡镇级普查网络,聘请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等担任义务普查员,走村串户地访问调查,搜集第一手普查资料并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项目档案;组织编撰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面介绍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人作为传递非物质文化的关键,以活着的传统、活着的文化形式生活在民间。目前,普洱市由于大部分传承人年岁已高或社会活动能力有限,处于社会底层,往往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链中最需要加以保护的脆弱部分。我们通过采取政府津贴或补贴的方式资助传承人,以命名的方式吸引传承人,以完善的政策措施保护传承人。充分发挥乡镇、社区、中小学、高等院校的主渠道作用,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让传承人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经常性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开展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活动,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在文化馆与媒体联办了“传承人技艺培训班”; 免费向群众开放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又提高了人们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年轻的继承人。

(三)开展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展示系列活动。 2011225日通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推动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各地政府高度重视非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加速非遗保护步伐,宣传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方针,利用多种媒介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展示宣传系列活动。普洱市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开展展示宣传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展演和展示活动,开展活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以图、文和实物等形式展现给群众,让强制从中领略到各民族历史文化之厚重、生活之多彩以及充满勤劳聪慧的技能技艺,进而对“非遗”文化产生敬重之心、爱慕之心和保护传承之欲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守护我们的灵魂。当前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保护好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让遗产活起来、让文化瑰宝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白玮宋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再识.《社会科学辑刊》,2012 (11)

[2]张景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学科园地》,2015(05)

[3]靳凯学.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及策略.《环球市场》,2019(03)

[4]张景芳.浅谈如何做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文化研究》,2020(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