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地区妈祖文化的溯源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胶东地区;妈祖文化;溯源
正文
一、“海上女神”来源
作为“海上女神”“天后娘娘”“天妃娘娘”,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历史文化遗产,并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妈祖文化经历了自然崇拜、人文崇拜、神化这一演变过程。妈祖有着“海洋女神”的美誉,不仅是“海上保护神”的“天妃娘娘”,还被世人评价为“护国护民、功高万丈”的“妈祖圣像”,这些美好的称谓也都进一步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海洋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是在中原地区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民众,经由海上交通和贸易传播而逐渐形成并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民间信仰。经过历代民众对妈祖的神化、人格化,使她从一般意义上的神变为具有特殊含义、特殊意义,并被奉为海神的女性。
二、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妈祖信俗”与文化内涵
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妈祖文化也从中原地区向海外不断传播,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纽带。从宋朝、明朝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将妈祖文化传播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妈祖信俗”。“妈祖信俗”是一种与海洋文化密不可分的信仰,同时,妈祖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文化。从总体上看,妈祖文化是一种以海上航行为载体的生存意识、生存智慧和生存艺术,它属于一种以人与海洋自然和谐为中心内容的宗教信仰和民间风俗。这种信仰与风俗,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人们对海洋进行保护和开发的一种行为方式。根据其特殊的历史起源与传播渠道,“妈祖信俗”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少华人因“妈祖信俗”而聚集在一起,大家有共同的感情信仰和文化认同,妈祖金身坐落的天后宫也自然而然成为社群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目前,全球约计有妈祖宫庙5000余座,妈祖的信众有两亿余多人,其中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居多。
妈祖文化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妈祖精神、妈祖艺术等四个方面。虽然在不同时代,人们对妈祖的认知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海上女神”进行阐述的。其信仰和习俗,主要以海上航行为载体,以航海安全为核心内容,以人与海洋自然和谐为主题。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对海洋航行安全越来越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以“海上女神”妈祖为代表的妈祖文化也逐渐从“海神”崇拜发展为具有特殊意义和特殊内涵的“海上保护神”。妈祖一生做过许多好事,深受广大民众尤其是渔民们的爱戴,自宋元明清经历代皇帝褒封和民间大规模传播,妈祖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妈祖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传承系统。北传系统是以庙岛显应宫为代表的,所以无论在文化内涵还是表现形式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浓郁的北方特色,被称为“北方妈祖文化”。
三、胶东地区妈祖文化的历史轨迹
妈祖信仰初始于北宋时期的湄洲屿,是由于当时的从事海上作业的人们对于海神的信仰,当地人通过关于妈祖一言一行的口传故事和神话描述,将妈祖逐渐神话,妈祖也由此成为海上作业人员心目中的保护神,渐渐便衍生出了妈祖信仰。妈祖信仰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地联系在一起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播,转化为了一种精神力量,最后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我们将其称之为“妈祖文化”。妈祖文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妈祖文化。
1、庙岛显应宫
胶东地区的妈祖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嘉祐五年前后,由东南沿海地区传播到沙门海岛(庙岛古称),在宋宣和五年,山东省长岛县的庙岛县才有了第一座妈祖庙——庙岛显应宫,这标志着妈祖文化的正式北移。
庙岛作为妈祖文化北移的第一步,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分不开关系。庙岛是庙岛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庙岛群岛位于黄海和渤海的分界处,而庙岛则位于渤海海峡中心稍偏南的位置,能够连接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在历史上一直有黄渤海要塞京津门户之称。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在海上交通中占有一席之地。庙岛当做是南方商船进入渤海湾泊舟侯风之地,当时的船工多为福建厦门的沿海渔民,他们信奉妈祖文化,便在岛上立祠供奉,天长日久便形成了风俗。
公元1279年,由闽浙船民出资在庙岛修建“海神娘娘庙”。其实,“妈祖”是南方人习惯的叫法,在山东省沿海地区民众多称为“娘娘”和“海神娘娘”。随着香火兴旺与信徒众多,到明代初期显应宫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传播中心,其影响不仅遍布黄、渤海沿岸的海口及内河,在日本、朝鲜也是盛名远扬;到了明崇祯元年,朝廷诏立官庙,又一次对妈祖庙进行大规模扩建,崇祯皇帝御赐庙额——“显应宫”;到了清代,咸丰皇帝御赐匾额——“神功济运”。经过长久岁月积累和增修扩建,形成了以显应宫主体建筑为中心的一组古庙群,有“天妃北庭”“北海神乡”之称。截至目前,胶东地区可考证的妈祖庙共有43处,影响较大,历史最久的是长岛庙岛显应宫,其次还有蓬莱阁的天后宫、烟台的天后宫、天后行宫等。
庙岛显应宫又被当地的百姓称为“娘娘庙”,虽然有史料认为显示应宫的创建时间并不在宋朝,但是其仍是历史最久的妈祖庙,在显应宫的大殿中神龛居正中央,供奉着妈祖,两边各有七位站官,其中还有碑,匾等200余块,船只模型370余艘,在2002年10月,庙岛显应宫收到来自台湾信众赠送的黑脸妈祖像一尊。庙岛显应宫还会定期举办诞辰祭、上元祭、中元祭、成道祭等祭祀活动。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庙岛显应宫还会组织庆丰收排船等妈祖信俗活动。
2、蓬莱阁天后行宫
蓬莱阁天后行宫位于蓬莱阁的“丹崖仙境”牌楼的正后方,占地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里面建造了正门、钟鼓楼、戏楼前殿、后殿等,因此是北方最大的天后宫之一。在天后宫的正殿里供奉着天后神像,神像高三米,殿内共有八尊站官,祭祀活动主要也是诞辰祭和中元祭,除此之外还有庙会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和七月廿五日,烟台市民会来此祭拜天后,并且举办“天后宫庙会”活动,同时还有天后宫的大戏台表演。天后行宫与蓬莱阁景区相连,里面有著名的蓬莱阁、八仙过海等景点,在这里也可以观看到蓬莱仙境的美景。
3、烟台天后行宫
烟台天后行宫也是非常著名的一座妈祖庙宇。烟台天后行宫是由福建船帮商贾集资修建的闽商会馆,所有又被称作“福建会馆”,行宫坐南朝北是庙宇中的一个特例,因为烟台的海在城市北面,供奉妈祖自然要面朝大海,所以就建成了面朝北的行宫。行宫面积为1459平方米,其中建筑包括山门、正殿、后殿、戏楼和两厢房。烟台天后行宫是北方现存的唯一一座闽南风格的妈祖庙,其建筑材料都是在福建定制运送到烟台再进行组装,是清代闽南建筑法式的工艺,因此前后用了22年才修建完成。除了正常的祭祀活动之外,烟台天后行宫还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会”,春节期间,福建人也会来此祭拜妈祖。
四、结语
北方妈祖文化之所以式微,究其根源大多是因为其碑文存世不多,虽然妈祖庙的修建都会“勒石纪之”,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之部分庙宇破坏严重,所存碑文并不多见,因此,现存碑文也成了溯源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北方妈祖文化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时期的传承与创新。在新时期妈祖文化的研究工作已经不再是仅仅停留在文献资料中,而是对妈祖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将其展现出来,进而实现更好地保护。我们应该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和民间两个方面的作用,同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对妈祖文化进行宣传,增强民众对妈祖文化的保护意识。此外也要注重保护好现存的妈祖庙宇,对于其进行合理的修缮与保护。
胶东地区的妈祖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妈祖庙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当地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妈祖文化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整理。同时,当地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学习,使得他们对于妈祖文化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所以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许多地区也纷纷效仿。此外,胶东地区民众还不断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而使得妈祖文化在胶东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虽然有许多的城市、村庄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妈祖庙,但在龙王庙或其他庙宇中也会供奉妈祖,这证明了妈祖文化的北传十分成功。妈祖文化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从我国南方传入北方,更在胶东沿海地区衍生出了许多民俗,例如:庆丰收、送愿船和元宵灯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妈祖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在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外来文化冲击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态度越来越冷淡,妈祖文化逐渐被淡化。胶东地区的妈祖文化不仅是我国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丰富了胶东人民的精神生活,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胶东地区妈祖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充分挖掘与利用妈祖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并对妈祖文化进行合理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谭翀-《统一论坛》2013年4期3(78-80).
[2]孟建煌主编.妈祖文化传播导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3]潘志宏.妈祖文化思想研究[D].2018.
[4]王震中.让妈祖文化的三大功能服务于我国当前发展战略[J].妈祖文化研究.2017,(1).1-5.
[5]王晨.明代妈祖信仰与闽人海外活动研究[J].华侨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