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常见问题研究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李智翔

652923199007110710

摘要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因其良好的防渗性能和适应变形能力,在土石坝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施工过程中的油石比控制、芯样检测及层面结合处理等问题,直接影响心墙的施工质量与长期稳定性。本文系统分析了不同施工工序油石比的相互关系、沥青混凝土芯样试验检测方法及层面结合处理技术,揭示了施工参数对心墙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优化施工工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油石比;芯样检测;层面结合

正文


引言

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作为土石坝的核心防渗结构,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防渗效果与耐久性。实际施工中,油石比波动、芯样取样偏差及层面结合不良等问题频发,导致心墙出现孔隙率超标、抗渗性降低等缺陷。例如,某水库大坝心墙施工后检测发现,局部区域孔隙率达8%(设计要求≤4%),引发渗漏隐患。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材料性能优化,对施工工艺参数与心墙性能的关联性研究不足。本文从施工工序、芯样检测及层面结合三方面展开系统分析,旨在揭示施工常见问题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

一、不同施工工序油石比的相互关系与控制

1.1 油石比波动对心墙性能的影响

油石比是沥青混凝土的核心参数,直接影响心墙的密实性与抗渗性。施工工序中,拌合、运输、摊铺及碾压环节均可能引发油石比波动。例如,拌合不均匀导致局部沥青含量过高(油石比>8%),形成富沥青区域,孔隙率降低但抗变形能力减弱;沥青含量过低(油石比<6%)则导致骨料间粘结不足,孔隙率超标。某工程试验显示,油石比每增加1%,心墙渗透系数降低约15%,但压缩模量下降10%

1.2 施工工序对油石比的作用机制

拌合工序中,沥青加热温度(160-180℃)与骨料含水率(≤1%)是关键控制点。温度过高导致沥青老化,粘结性下降;含水率超标则引发沥青与骨料分离。运输过程中,长时间暴露或温度过低(<140℃)会使沥青粘度增大,摊铺时难以均匀分布。碾压工序中,压路机吨位(10-12t)与碾压遍数(4-6遍)不足,导致骨料嵌锁不紧密,形成微观孔隙。例如,某工程因碾压遍数不足,心墙顶部油石比检测值较设计值偏低0.8%,渗透系数超标2倍。

1.3 油石比控制策略

为减少油石比波动,需建立全流程控制体系:拌合阶段采用双轴强制式搅拌机,确保拌合时间≥45s;运输阶段使用保温车,覆盖帆布减少温度损失;摊铺阶段控制松铺系数(1.15-1.25),避免局部堆积;碾压阶段遵循先静后振、先慢后快原则,确保压实度≥98%。某工程通过引入在线油石比检测系统,实时反馈调整沥青泵送量,使油石比波动范围控制在±0.3%以内,心墙渗透系数稳定在1×10⁻⁸cm/s以下。

二、沥青混凝土芯样试验检测方法与问题解析

2.1 芯样取样偏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芯样检测是评估心墙施工质量的核心手段,但取样位置、深度及温度控制不当易引发偏差。例如,取样位置靠近心墙边缘(距边缘<0.5m)时,因边缘效应导致芯样密实度低于中心区域;取样深度不足(<0.3m)时,表层沥青老化影响检测结果。某工程因取样位置偏差,检测孔隙率较实际值偏低1.5%,误判为合格,后续出现渗漏。

2.2 芯样检测指标与性能关联性

芯样检测主要包括孔隙率、渗透系数及压缩模量三项指标。孔隙率反映密实性,渗透系数表征抗渗性,压缩模量体现变形能力。三者存在关联性:孔隙率每增加1%,渗透系数上升约20%,压缩模量下降8%。例如,某工程芯样检测显示,孔隙率4.5%时,渗透系数为5×10⁻⁹cm/s,满足设计要求;但孔隙率升至6%时,渗透系数达2×10⁻⁸cm/s,超出允许范围。

2.3 芯样检测优化方法

为提高检测准确性,需规范取样流程:取样位置应随机分布,避开边缘区域;取样深度需贯穿心墙全厚(通常0.5-1.0m);取样后立即密封保存,避免温度变化导致沥青性能改变。检测时采用三温法(取样温度、试验温度、养护温度均控制在20±2℃),减少温度误差。某工程通过优化取样方案,检测结果重复性提高至95%,为施工质量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沥青混凝土层面结合处理技术与性能影响

3.1 层面结合不良的形成机理

在心墙施工过程中,层面结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结合不良,很容易引发渗漏通道,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层面结合不良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下层沥青混凝土的温度过低(低于120℃)时,上层摊铺的沥青无法充分渗透到下层,导致结合面变得薄弱。这种情况下,层间的粘结力会大大降低,从而容易引发层间滑移等问题。

其次,如果上层沥青的温度过高(高于180℃),会导致下层沥青老化,粘结力下降。这种情况下,层间的结合也会变得不牢固,容易引发层间分离等问题。

此外,如果层面间夹入了杂物(如碎石、泥土等),会形成局部缺陷,进一步削弱层间的结合力。例如,在某工程中,由于层面清理不彻底,导致结合面的抗剪强度较设计值降低了40%,引发了层间滑移的问题。

3.2 层面结合处理技术

为了确保层面结合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控制“三度”(温度、清洁度、平整度):首先,要控制下层表面的温度,使其保持在130-150℃之间。这样可以确保上层沥青能够充分渗透到下层,形成牢固的结合面。其次,要保证层面的清洁度,达到“无浮尘、无杂物”的标准。这可以通过采用高压空气吹扫等方式来实现。最后,要控制平整度的误差,使其控制在±3mm以内。这样可以避免局部应力集中,提高层间的结合力。在处理工艺方面,可以喷洒粘层油(用量0.8-1.2kg/m²),以增强层间的粘结力。同时,可以采用热沥青砂浆填补凹坑,提高结合面的密实性。例如,在某工程中,通过实施“三度”控制,结合面的抗剪强度提升至0.8MPa,满足了设计要求(≥0.6MPa)。

3.3 层面性能评价方法

为了准确评价层面结合的质量,可以采用“三试法”进行评估。这包括冻融劈裂试验、结合面抗剪断试验和小梁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可以评估层面结合的抗水损害能力。例如,经过50次冻融循环后,优质结合面的劈裂强度比(TSR)可以达到80%以上,而结合不良的面TSR只有60%左右。结合面抗剪断试验可以测定层间的粘结力。例如,在抗剪断试验中,优质结合面的剪切强度可以达到0.7MPa,而结合不良的面只有0.4MPa左右。小梁弯曲试验可以验证整体变形协调性,确保层面结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三试法”的综合评价,可以准确判定层面结合的质量,为工程的质量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结语

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质量受油石比控制、芯样检测及层面结合处理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油石比波动导致心墙密实性与抗渗性失衡,需通过全流程控制减少偏差;芯样检测偏差影响质量评估准确性,需规范取样与检测流程;层面结合不良形成渗漏通道,需严格控制三度并采用三试法评价。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智能监测技术(如物联网传感器实时反馈油石比与温度),结合数值模拟优化施工参数,推动心墙施工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唯有坚持工艺-材料-检测协同创新,方能实现沥青混凝土心墙的高质量建设与长期稳定运行,为水利工程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晗,熊泽斌,潘家军,.拉洛水利枢纽沥青混凝土心墙与廊道连接型式研究[J].人民长江, 2023, 54(3):161-165.

[2]徐晗,熊泽斌,潘家军,.拉洛水利枢纽沥青混凝土心墙与廊道连接型式研究[J].人民长江, 2023.

[3]向尚君,石林,廖佼,.高海拔地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技术——以旁多水利枢纽大坝为例[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4, 34(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