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教电影资料的文化传承价值:管理中的活化利用策略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刘璠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 100043

摘要

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科学普及与文化表达的重要媒介,科教电影档案承载着丰富的科学理念、时代内涵与艺术价值。然而,其内在的文化传承潜力长期未被充分重视与发掘。目前,这类资源多以静态档案形式保存,在传播覆盖面、受众关注度及利用方法多样性等方面均面临显著挑战。本研究立足于历史科教电影资料的文化底蕴,深入剖析其在科学史探索、文化身份认同塑造以及艺术审美延续等方面具有的价值。进而,从优化管理理念、依托技术赋能和创新多元传播渠道三个维度,提出活化利用的策略建议,旨在为发掘和传承此类史料的文化价值开拓有效实践路径。


关键词

历史科教电影;文化传承;资料管理;活化利用;科学传播

正文

引言

历史科教电影兼具科学与艺术特质,跨越百年,见证了人类认知与探索自然的过程[1]。从无声纪实到有声科普,再到动画展现微观世界,这些影像凝结了特定时期的科学理解,映照出社会思潮、教育理念与美学范式,共同拼合出人类科学与文化演变的图卷。

1960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至此中国已形成三家专业科教片制作机构(含农业部所属中国农业科学电影制片厂)。同期,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地方电影厂亦积极参与科教片创作。以197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秦俑》的考古纪实、1980年北京科影《生命与蛋白质──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重大科研成果展示,乃至1981年同厂《地膜覆盖》的农业应用技术推广为例,这些作品均在其时代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然而,数字媒体发展使大量历史影像淡出公众视野,成为库房中鲜少问津的“沉默遗产”。当前管理重心多集中于胶片修复、数字化等技术保存,对其文化价值挖掘不足,传播局限于专业或怀旧群体。这种重保存、轻活化的状态,令这些承载科学精神与文化记忆的资源难以在当代发挥传承作用——就像曾推动地膜技术普及、创造数十亿元经济价值的《地膜覆盖》,如今也逐渐被公众淡忘。

在文化强国与深化科普的背景下,重新发掘其文化精髓、激活传承功能具有迫切意义。它们不仅是科学传播史与影视艺术史的研究素材,更是塑造文化认同、培育科学素养的资源。亟需推动管理模式从档案保管转向活化利用,突破时空与传播限制,让影像回归当代文化生活。本文基于此目标,系统剖析其文化传承价值,梳理管理利用中的问题,提出活化策略,以促进这一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2]

一、历史科教电影资料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

历史科教电影融合科学探索、社会思潮与艺术表现,具有多维价值:科学层面记录科学实践如《生命与蛋白质》记载胰岛素合成,《秦俑》考古,提供视觉证据;1964年的纪录片《对虾》,揭示了对虾习性,普及了水产资源保护与合理捕捞知识,为科研提供了宝贵影像。1973年北京科影《西汉古尸研究》则记录了长沙马王堆女尸的考古与医学研究过程,其画面成为中学教材插图,是公众认知考古的重要桥梁。

二、历史科教电影资料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历史科教电影资料管理的降重版分析

目前,历史科教电影资料的管理仍主要遵循“保存优先”的原则。虽然数字化进程带来了一定改善,但其发挥文化传承功效却受制于多重因素,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2.1资源价值未充分挖掘:当前管理重心多集中于物理保存和数字化本身,而基于文化主题的价值深度开发及构建面向公众的便捷检索标签体系较为滞后,易导致资源库“藏而少用”。诸如《地膜覆盖》《水地棉花蹲苗》等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农业影片,其蕴含的“技术推广助力乡村发展”核心价值尚未被系统总结,未能有效对接当前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而《对虾》中体现的水产资源保护理念,也尚未融入现代生态保护教育体系。

2.2当前历史科教片传播面临瓶颈:主要路径相对单一,传统线下活动影响范围较窄;线上传播也多是将完整影片简单转化上线,未能顺应新媒体环境下内容碎片化的趋势特性进行适配优化,导致传播覆盖率和效能均不理想。相较于《地膜覆盖》过去在农村地区取得的长效传播,如今大多数作品缺乏面向不同受众群体(如农民、青少年)的精细化传播策略,难以重现其影响力的广度与深度。若能对例如《西汉古尸研究》中所具有的考古价值内容加以充分挖掘,并结合短视频平台特性进行拆分讲解,则有望显著提升年轻群体对考古文化的关注度。

2.3影视解读中,普遍问题是缺乏现代诠释视角,导致影片的时代话语与现代观众认知形成“理解鸿沟”。根源在于解读方未充分转化历史语境,缺失当代视角分析,这直接妨碍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形成深层文化认同。例如,《生命与蛋白质──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研流程、《秦俑》的考古方法、《对虾》的水产捕捞背景,若不引入当代观点阐释,年轻观众难以理解其科学意义和历史地位。

2.4跨领域协同严重不足:档案管理机构、文化创意产业、教育部门等之间缺乏高效的协作机制。行业间的壁垒阻碍了将历史资源有效转化为契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或教育内容,限制了文化传承的效能。例如,《秦俑》所承载的考古学知识未能深度融入中小学历史课程体系;《地膜覆盖》中宝贵的技术推广经验,也未被系统性地吸收到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框架内,这都削弱了文化传承的实际效果。

三、历史科教电影资料活化利用的策略

历史科教电影资源的活化,核心在于构建涵盖内容重构、传播创新与跨界融合的体系。

3.1内容重构:深入提炼核心文化价值并进行现代化适配。打破档案框架限制,以主题整合素材展现永恒精神(如聚合李四光、陈景润影像阐明科学探索);结合专家评论与背景解读实现历史语境的双向阐释(如在沼气技术影片中引入现代视角);针对青少年受众,开发轻量化内容产品(如基于活字印刷原理制作《从活字到3D打印》微课)。例如,可将《水地棉花蹲苗》与现代农业技术对比,提炼“农业技术迭代传承”的主题,让观众理解农业科技的发展脉络。

3.2传播创新:依托技术拓展传播场景与形式。针对平台特性定制策略(如电视侧重中老年访谈,短视频平台主打趣味科普);运用VR技术复现历史场景(将公共卫生纪录片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结合AI推送提升精准触达;开发互动型产品(如H5历史影像拼图”游戏[3]如可将《西汉古尸研究》中的考古场景通过VR技术重现,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考古发掘的过程;将《对虾》中对虾的生活习惯制作成趣味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传播,提升公众对水产资源保护的认知。

3.3跨界融合:强化多元价值链接。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如将科技对比片段用于历史课,工艺纪录片用于美术实践);提取影片视觉符号延伸开发文创(文具、数字藏品等);借助AR技术将地方科教影像融入文旅场景(如在遗址现场叠加“虚拟考古”体验),从而构建“文化内核-创新传播-产业联动”的生态闭环,促进历史资源在教育、生活及体验等当代领域的价值再生。例如,可将《秦俑》《西汉古尸研究》的影像素材融入中小学历史课程,开发“考古探秘”特色课程;基于《对虾》的视觉元素开发海洋主题文创产品。

四、活化利用的保障机制

活化历史科教电影需多元保障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健全法规与明确版权是基础:政府制定专项政策,鼓励活化利用并纳入评估;简化公有领域影片使用,探索公益合作,收益投入保护形成循环。第二,培育复合型人才是关键:档案机构引进多技能人才、强化培训,协同高校设课程,引入专家提升价值。第三,建立多元协同网络是支撑:多方协作项目共建,高效转化历史资料为优质产品。

五、结论

历史科教影片是科学探索、社会进步和艺术创造的见证,肩负文化传递使命,推动当代理解与传承。从《秦俑》到人工合成胰岛素等影像构成科学文化史书。

活化利用需从保管转向挖掘深层价值,突破“重保管、轻使用”,通过内容重构、传播创新和跨领域融合实现。

这体现文化遗产责任,满足社会需求,提供精神滋养。未来在科普传播、文化认同和艺术创新领域释放潜力,成为关键文化纽带。

参考文献:

[1]鲍永红.融媒体环境下科教电影的生存与发展[J].新闻传播,2023,(11):97-99.

[2]豆扬,高宏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教电影主题变迁探究——以片名为切入点[J].科普研究,2021,16(03):22-29+108.

[3]贾健.新媒体背景下科教电影发展探究[N].中国电影报,2024-10-23(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