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工具与技术方案对比研究——基于阶段划分与地区文化情境视角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欧阳鹏,刘翌,王串串

重庆科技大学,重庆 400000

摘要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十四五”文物保护规划的双重驱动下,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面临技术适配与文化转译的双重挑战。针对传统工具选型“重性能、轻语境”导致的链条断裂问题,本研究以建筑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保护需求为导向,构建“阶段—场景—文化”三维协同的工具选型框架。通过解构“数据采集—智能修复—协同管理—活态传播”四阶段技术链条,提出“形制优先”的采集准则、“技艺驱动”的修复策略和“语境响应”的传播路径,建立融合技术效能、文化适配度与操作可行性的动态决策模型。对比分析三维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AI纹样修复、数字孪生等12类典型工具的优劣势,结合官式斗拱复原、江南彩画剥离、灾后应急评估等案例,验证框架在精度控制、时效响应与文化还原中的实践价值。研究为破解国际算法与中国营造智慧脱节、设备成本与文化需求失衡等困境提供理论支撑,推动文化遗产从“数字存档”向“活态传承”的范式转型。


关键词

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具选型

正文


一、引言

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核心议题。《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体系"的目标,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强调研发适配中国遗产特征的技术装备的紧迫性。当前,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形制、彩画纹样等独特文化基因面临双重危机:一方面,掌握官式营造技艺的匠人群体老龄化严重,口述经验亟待数字化转译另一方面,极端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木构建筑的脆弱性加速了实体载体的衰变。尽管三维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保护实践,但工具选型的系统性缺失导致技术链断裂采集阶段的多源设备标准不一,数据处理阶段的国际算法难以解析中国建筑的空间哲学,展示阶段的通用平台缺乏文化传播的语境适配性。这种技术应用与文化遗产价值特征的结构性错位,严重制约着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进程

本研究针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构建分阶段、场景化的工具选型决策框架。通过解构数据采集一智能修复一协同管理一活态传播的技术链条,建立融合技术效能、文化适配度与操作可行性的三维评估模型,突破传统研究中工具性能与文化需求脱节的局限。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形制优先”的采集工具筛选准则、“技艺驱动"的修复算法匹配策略以及“语境响应"的传播平台优化路径,形成覆盖差异化保护场景的动态决策图谱。该框架可直接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等国家重大工程,助力解决数字化工具“能用但不好用”的实践痛点,为构建自主可控的文化遗产技术标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切实服务于让文物活起来的战略转型需求。

二、阶段划分与技术工具对比

阶段1:数据采集阶段

在数据采集阶段主要分为三个场景,其为高精度几何采集、多光谱信息采集、动态环境监测。高精度几何采集主要使用工具为三维激光扫描,其适配场景一般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其二为多光谱信息采集,它主要是通过多光谱成像系统来实现。其适配场景为古建筑彩画修复、壁画病害诊断。其三为动态环境监测,它主要是通过无人机+红外热像仪来实现,其适配场景为古村落整体保护、灾后应急评估。

阶段2:数据处理与修复

在数据处理与修复阶段主要分为三个场景,其一为点云语义分割,通过点云处理软件来实现,适用于木构建筑三维模型重建。其二为ai辅助纹样修复,通过深度学习框架来进行实现,适用于江南地区苏式彩画复原。其三为BIM逆向建模,通过建筑信息模型软件来实现,适用于官式建筑数字化存档。

阶段3:协同管理与存储

在协同管理与存储的阶段中,主要也分为三个场景,其一为多源数据融合,主要通过云端协同平台来实现,适用于跨机构协同保护项目。其二为区块链存证,通过区块链存证平台来实现,适用于文物修复工程审计。其三为轻量化资产管理,通过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来实现,适用于中小型博物馆藏品数字化。

阶段4:活态传播

在活态传播的阶段中,主要分为三个场景,其一为交互式数字孪生,主要通过数字孪生开放平台来实现,主要适用于古典园林沉浸式导览。其二为VR/AR技艺传承,通过虚拟现实开发工具来实现,主要适用于传统匠艺数字化培训。其三为轻量化H5传播,其通过WEBGL可视化引擎来实现,适用于公众科普教育。

三、案例选择

为针对不同修复场景如何选择不同工具,本文将给出参考

修复场景类型

典型案例

价值优先级

技术选择

高精度形制复原

官式建筑斗拱、藻井等复杂构造的毫米级还原需求与扫描设备精度的矛盾

形制准确性>成本控制

高精度点云采集(0.1mm+中国古建构件语义分割算法

多层历史信息剥离

彩画、壁画历代修复层叠压导致原始纹样提取困难

文化原真性>操作便捷性

多光谱成像(8波段)+地域性纹样AI训练库

灾后应急保护

结构安全快速评估与极端环境数据采集稳定性的冲突

时效性>数据完整性

无人机集群扫描(<2小时/公顷)+边缘计算实时诊断

活态传承与公众参与

传统营造技艺可视化传播需求与VR设备文化适配性的矛盾

传播感染力>技术先进性

中国古建空间叙事引擎+轻量化WebGL展示框架

四、结论

未来发展重在破解标准壁垒与技术成本的双重困境。构建自主技术标准体系是根基,通过多模态平台整合数据流并推动国产标准国际化;针对高昂设备成本,需借力云端协作与轻量化方案降低应用门槛,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修复过程的可信度。最终目标是建立文化基因库,促进技术工具与文化价值的深度互嵌,真正实现文物从数字存档到活态传承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洁.文化数字化战略下LAM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4.

[2]欧阳静宣,徐升亮,肖礼兵,等.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摩崖石刻重建技术与精度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23,43(12):1724-1728.

[3]林丽颖.现代数据技术下的书画文物修复工作研究——以王懿荣纪念馆馆藏书画文物为例[J].东方收藏,2025,(04):80-82.

项目基金:欧阳鹏:重庆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YKJCX24206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