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分担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合同管理;风险分担;绩效评价;责任机制;合同履行
正文
引言
合同是市场交易中确立权利义务的基本法律形式,在现代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调节经济秩序和稳定交易行为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合同易受政策变化、市场波动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导致风险频发。科学构建风险分担机制,使各方在风险发生时明确责任分配,有助于提高履约效率、降低纠纷与成本。同时,绩效评价作为衡量合同执行成效的重要手段,正广泛应用于采购、建设、服务等领域,推动管理规范化。当前,绩效评价体系存在标准不一、考核主观等问题,影响其效果。本文将从风险分担与绩效评价两方面展开分析,探索构建高效、公正的合同管理体系路径。
一、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类型与分担困境
合同执行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法律风险、经营风险与外部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源于合同条款不明确、适用法律不统一、履约争议处理机制缺失等问题;经营风险则涉及合作方资金链断裂、技术能力不足、履约资源配置失衡等因素;而外部环境风险则包括政策变化、自然灾害、战争及疫情等突发事件。这些风险往往具有不可控性与叠加性,使得合同管理面临高度不确定性。
在传统合同管理实践中,风险分担通常依靠双方协商约定,但实际操作中常因信息不对称、谈判能力差异、法律意识不足等因素导致责任界定不清晰,甚至出现“强势一方转嫁全部风险”或“重大风险无人承担”的失衡现象。一些企业在合同起草阶段缺乏风险预测与评估能力,忽视不可抗力与违约处理条款的设定,导致一旦发生风险,争议频发、处理困难。此外,不同行业与项目类型对风险敏感程度差异较大,通用性合同文本往往难以覆盖全部风险点,进一步加剧了管理盲区。
更重要的是,现有法律制度虽对合同履行中的违约行为与责任承担做出了规范,但对如何进行合理的风险前置分担尚缺乏细化指导,企业在制度与实践之间往往面临“两难”。在此背景下,探索多维度、可调节、透明化的风险分担机制,成为提升合同执行稳定性与法律保障效力的关键路径。
二、科学构建合同风险分担机制的路径分析
针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特点,构建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应坚持公平、预防、明确与灵活四项基本原则。公平性要求各方根据项目参与程度和受益关系合理承担责任;预防性强调在合同订立前,系统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明确性则要求合同条款表述清晰,涵盖风险分类、责任划分与应急机制;而灵活性则使机制能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应对措施。机制设计应以前期风险识别为基础,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结合项目背景、交易性质和市场态势对风险进行分类与量化,为责任划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合同中应引入“风险矩阵”原则,对各类风险事件设定触发条件、应对方案及责任比例,例如价格波动类风险可设浮动条款,不可抗力事件应设免责机制,履约能力不足则通过保证金或担保条款加以约束。
此外,应倡导“合作式风险共担”思维,对于系统性风险通过协商机制共担压力,阶段性风险则可采用风险转移(如保险)或分期履约等方式降低冲击。在大型项目中,建立“风险共享联盟”,引入第三方风险监控和调解机构,有助于实现多方动态责任管理。与此同时,合同履行过程中还需加强动态风险管理与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一旦风险信号出现,相关方能够迅速应对,避免风险升级,最大限度降低合同执行中断与法律纠纷的可能。
三、合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难点
绩效评价体系在合同管理中承担着“度量与反馈”的核心功能,旨在通过可量化指标和评估方法反映合同执行效果,推动资源配置优化与行为规范化。目前较为成熟的绩效评价体系通常涵盖目标完成度、过程控制、服务满意度、成本控制和响应时效等维度。根据合同类型的不同,评价重点也应有所区分。物资供应类合同可侧重考察交付准时率、质量合格率与成本控制情况,而服务类合同则更注重服务响应效率、客户满意度和持续改进机制。
在实际应用中,绩效评价仍面临标准不统一、评价主观性强、考核结果与管理脱节等问题。不同行业缺乏统一框架,部分合同难以设定可量化指标,导致考核流于形式。此外,绩效结果往往未能有效反馈至合同奖惩机制中,使评价缺乏应有的激励作用。为此,应建立系统化、科学性强、具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标、设定合理指标,并将结果与合同续签、奖惩挂钩,形成管理闭环。借助数字化手段建设绩效数据平台,也有助于提升管理透明度与效率。
四、风险分担与绩效评价的协同作用及优化建议
在现代合同管理体系中,风险分担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不是割裂的两个部分,而应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的有机闭环。风险分担机制强调合同履行前的责任规划与风险控制,而绩效评价则关注履行过程与结果的表现反馈。两者在目标一致性、数据支持、行为调控等方面具备天然的协同性。
通过在合同设计阶段引入基于绩效结果的风险调整机制,例如将履约风险与绩效分数挂钩,或在合同条款中设置“绩效加权风险补偿”机制,可引导各方更加主动履约与防控风险。反过来,绩效评价指标中也应纳入风险管理能力维度,如风险响应时间、应急处理能力、风险沟通记录等,从而增强评价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优化路径方面,一是推动合同管理信息平台化建设,实现风险识别、条款制定、绩效评估全过程在线化、可视化,提升管理效率;二是推动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风险分担指引与绩效评价标准,形成可推广的制度模板;三是强化人员培训与合同法律知识普及,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与绩效管理能力;四是鼓励引入第三方合同管理机构,在复杂合同执行中提供专业风险评估与绩效审核服务,增强合同履行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结论
在合同管理日益复杂的现代经济活动中,风险分担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合同顺利履行的重要手段,不仅具有制度设计意义,也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与交易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能减少合同执行的不确定性,优化绩效评价机制则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行为激励效应。两者协同发展,构建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是实现合同管理从经验型向数据型、系统型转变的关键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制度框架,推进技术手段与专业能力融合应用,持续提升合同管理水平,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维杰.基于供应链视角下SJ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延安大学,2024.DOI:10.27438/d.cnki.gyadu.2024.000650.
[2] 肖旖晴.跨国EPC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D].广西大学,2024.DOI:10.27034/d.cnki.ggxiu.2024.001990.
[3] 程伊楠.基于合同管理的工程招标项目代理绩效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24.DOI:10.27232/d.cnki.gnchu.2024.001173.
[4] 罗大兴.H公司危险废物工程建设项目合同风险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4.DOI:10.27005/d.cnki.gdzku.2024.001983.
作者:达川,于冬梅,单位:内蒙古路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单位邮编:010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