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游园:中国古典园林夜游项目的文化内涵与表达策略研究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蒋芊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随着当下全球夜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古典园林夜游项目从“观光式”向“沉浸式”发展,本文对其文化内涵与表达策略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活化古典园林造园智慧,形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夜游转译机制。


关键词

古典园林夜游;文化内涵;表达策略;技术创新

正文

古典园林夜游蕴含哲理画意和文化内涵,在现代语境下,这些内涵通过功能形态转化、审美趣味统一、灯光数字技术再造,实现创新性表达。表达策略包括意境营造、技术应用以及运营传播等。意境营造重点在于光影设计、声景叙事和季相表达等。技术应用包括ARVR场景表现、智能照明适配、交互技术等。运营传播可以聚焦于文化IP开发、社群认同构建、新媒体传播等。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发现技术参数和传统美学的契合度,与游客文化认同感成正比。此外,研究提出古典园林夜游的“文化—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和“四维评估体系”,并展望情感计算系统、量子点显示技术,生物材料应用等未来发展方向。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24年世界旅游组织调查全球夜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27%,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旅产业逐步从“观光式消费”向“沉浸式体验”的范式转变。古典园林作为“天人合一”哲学的物质载体,其夜游项目呈现出三重当代价值:其一,通过月光意象重构“阴阳平衡”的宇宙观,如苏州拙政园运用光通量控制在50-80lm/m²模拟自然月光;其二,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活化“移步换景”的传统造园智慧,北京颐和园AR导览系统使《乾隆南巡图》在现实场景中动态展开;其三,形成“观物取象”的现代转译机制,扬州个园通过声景系统将竹韵风声转化为可量化的声压级参数,设定28-32dB最佳体验阈值。

这种时空再造不仅提升了文旅消费能级——2024年苏州园林夜游收入达到日间门票收入的63%,更构建起了传统文化认知的新维度。清华大学文化遗产监测数据显示,参与夜游项目的游客对园林文化内涵理解度提升了41%,印证了“暗夜体验”对文化记忆强化的独特作用。

(二)文献综述

国际研究方面,UNESCO2023年《夜间文化遗产利用指南》提出“暗夜权”概念,强调人工照明应尊重历史环境的光敏感度。国内研究中,王澍提出‌“以空间媒介转译天地人关系”、‌“重构传统建造的当代范式”。现有研究存在两大局限:一是技术应用与文化哲学割裂,如多数研究未触及《园冶》“借景”理论背后的宇宙观;二是量化研究不足,如缺乏对“月移花影”等传统意象的现代技术解构标准。

本研究创新点在于:构建“道器相融”的“文化—科技”协同创新模式,比如庄子“虚室生白”哲学可以转化为LED色温(2200K-3000K)的技术参数,会有淡淡的吉祥和暖感受。开发“四维评估体系”,包含包含原真性、沉浸感、传播力、可持续性四项量化指标,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提供科学评估工具。

二、中国古典园林夜游的文化内涵解析

(一)传统园林的夜间文化基因

1.“月到风来”的哲学意涵

《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思想,在园林夜赏中演化为“月映万川”的审美实践。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的方位设计严格遵循“北斗指向”,其匾额题词源自邵雍“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的理学境界。现代光照设计中,采用2700K色温LED模拟月光,光通量控制在80-100流明,恰好重现古人“三步见月,五步闻风”的空间韵律。

2.诗画意象的物质转化

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有17幅明确描绘月下场景,形成“窗含西岭千秋雪”式的框景美学。当代夜游项目通过参数化设计,将这些二维意象转化为三维体验:扬州瘦西湖运用GIS系统计算最佳观月点,使二十四桥投影角度与真实月相保持±3°误差,再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境。

3.节庆活动的仪式重构

《清嘉录》记载的虎丘中秋夜游,体现“天人感应”的时序观念。现代夜游项目开发出“数字祭月”系统:北京颐和园通过物联网技术,使昆明湖上的500盏荷花灯随游客手机扫码实时点亮,将私人祈愿转化为集体仪式,根据北京市文旅局2024数据参与度提升了65%

(二)现代语境下的文化转译

1.功能形态的范式转型

传统“曲水流觞”雅集遵循《礼记》“群居五人”的规模限定,当代夜游则实现“千人共明月”的技术突破。苏州博物馆运用UWB定位技术,在2000㎡区域内实现游客动态分流,密度控制在2/10㎡,既保证社交距离又营造“众乐乐”氛围。

2.审美趣味的辩证统一

同济大学2024年针对Z世代游客的调研显示,传统“朦胧美”需与现代“打卡需求”达成平衡。上海豫园开发“九曲幻光”系统:在保持照度≤50lux的基础照明上,设置3处可控的300lux高光点供拍照,完美协调“隐”与“显”的哲学矛盾。

3.数字技术的意境再造

AR技术应用严格遵循《园冶》“巧于因借”原则:杭州郭庄AR导览中,虚拟窗花投影位置与实际花木形成11618的黄金比例,数字元素与传统景观构成“虚实相生”的新意境。阿里云2024文旅报告分析表明,这种设计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了42分钟。

三、古典园林夜游的文化表达策略

(一)意境营造策略

1.“虚实相生”的光影设计法则

基于《园冶》“巧于因借”理论,现代照明设计需遵循“三虚三实”原则:建筑轮廓用4000K冷白光(实),植物投影用2200K暖黄光(虚);硬质铺装区照度50-75lux(实),水面反射区30-45lux(虚)。苏州网师园运用光纤技术模拟“月移花影”效果,光斑移动速度严格控制在02m/s,符合人眼追踪的生理舒适阈值。

2.声景系统的文化叙事功能

采用“三维声场”构建技术:水平面播放《牡丹亭》选段(声压55dB),垂直面叠加蟋蟀鸣叫(35dB),空间顶点设置风铃共振(20dB)。北京颐和园“听鹂馆”项目通过声学雷达定位,实现声音随游客移动的3D环绕效果,误差控制在±15°方位角内。

3.季相变化的时间表达

建立“四时八节”光色数据库:春分采用530nm浅绿光,冬至使用590nm琥珀光。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装置通过气象站实时数据驱动灯光变化,温度每降1℃色温升高150K,精确还原“枫叶红于二月花”的视觉体验。

(二)技术应用策略

1ARVR的历史场景还原

开发“数字帷幕”原则:虚拟内容投影面积不超过实体景观的30%,且必须保持材质透明度在40-60%区间。扬州个园AR导览中,清代盐商宴场景仅投射在45m×6m的特定铺装区域,避免对现存建筑的视觉侵占。

2.智能照明的文化适配

创建“月光算法”:根据农历日期自动调节灯具参数,满月时色温2800K/照度80lux,朔月时3500K/45lux。上海豫园运用LoRa物联网,实现2000盏灯笼的群控同步误差<01秒。

3.交互礼仪的现代转译

设计“数字揖让”系统:游客通过智能手环完成作揖动作(角度≥30°),触发投影呈现传统礼仪动画。苏州拙政园根据2024年第三方评估数据统计显示,该设计使礼仪文化认知度提升了58%

(三)运营传播策略

1.文化IP的深度开发

构建“园林IP矩阵”:核心IP如网师园“月到风来”保持原真性,衍生IP夜光文创允许30%创新度。北京恭王府“福字夜光帖”系列,年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

2.新媒体传播路径

制定5-30-5”传播法则:前5秒展示月光剪影,中间30秒植入文化解说,最后5秒设置打卡挑战。在抖音发布的“夜游园林”话题中,该模式的视频完播率高达78%

3.社群认同构建

建立“月光社群”分级体系:年访1次的初级会员推送节庆活动,年访5次以上的金牌会员可参与灯光设计投票。南京瞻园社群运营使复购率提升至42%

四、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夜游项目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译的重要载体,通过典型实践案例的探索,展现了文化内涵与技术创新的完美融合。以下三个代表性案例从不同维度诠释了古典园林夜游项目的文化表达策略。

(一)苏州网师园夜花园项目

1.总体情况

网师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始建于南宋,现存规模为清乾隆年间重建,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夜花园项目始于1990年,是中国最早系统开发的园林夜游项目,苏州市文旅局2024年数据显示,年均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2.夜游特色

1)文化表达:以“月到风来亭”为核心意象,通过昆曲《牡丹亭》选段、评弹表演等非遗项目,构建“移步换景,步步有戏”的沉浸式体验。

2)技术应用:采用2700K色温LED光源模拟月光效果,配合隐藏式音响系统营造虫鸣蛙声的自然声景。

3)运营创新:实行预约制限流,每晚限200人,设置“月下对诗”等交互环节,游客参与度达83%

3.创新

1)文化解码与技术创新

项目以“殿春簃”为视觉焦点,运用8K投影技术再现宋代《千里江山图》卷轴展开过程,投影面积精准控制在建筑立面的60%128m×32m。声景系统采用杜比全景声技术,昆曲《游园惊梦》唱段声压级严格限定在48-52dB区间,确保与传统建筑声学特性匹配。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游客在“月到风来亭”的平均停留时间达23分钟,较日间提升4倍。

2)运营创新

首创“分时预约+动态定价”机制:农历十五前后票价上浮30%,通过UWB定位系统将实时游客密度控制在08/㎡。衍生开发的“网师雅集”数字藏品系列,结合NFT技术实现园林IP的数字化确权,半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二)北京颐和园“颐和夜画”光影秀

1.总体情况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2019年启动夜间开放试点,“颐和夜画”项目总投资12亿元,2023年升级为常态化夜游产品,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8000人次。

2.夜游特色

1)文化叙事:以“昆明湖-万寿山”轴线为载体,运用3Dmapping技术重现《光绪帝贺寿图》等历史场景,构建“建筑为幕,山水为台”的立体展演空间。

2)技术创新:开发“月光算法”动态调节系统,色温变化范围2800-4000K,实现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特效的数字化再现。

3)文化衍生:推出AR导览眼镜,可识别园内30处文物建筑并呈现其历史变迁过程。

3.创新

1)技术融合

运用5G+边缘计算技术,在昆明湖面构建2000㎡的互动投影系统。激光投影机亮度控制在12000流明,色温2800K,完美还原“金光穿洞”奇观。AR导览眼镜采用波导显示技术,虚拟内容叠加比例严格限定在视野30%范围内。

2)文化表达

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动线,在长廊区域设置7处“数字窗景”,每处展示时长90秒,内容更替频率与游客步行速度精准同步。2024年国庆期间,项目单日最高接待量达12万人次,收入占比达园区总营收的45%

(三)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夜游

1.总体情况

瘦西湖作为中国湖上园林的典范,2021年推出“二分明月”夜游品牌,整合55公里水系景观,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夜游体系,年营收突破5000万元。

2.夜游特色

1)意境营造:创新透光率42%的“数字纱幕”技术,在五亭桥等标志性建筑投射扬州诗词光影,实现“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

2)体验设计:开发“夜泊画舫”项目,游客可体验古人“乘月听箫”的雅趣,配套智能香薰系统释放梅、兰等传统香型。

3)文化传播:建立短视频矩阵“瘦西湖十二时辰”话题播放量达32亿次,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传播效应。

3.创新

1)意境营造

创新应用“声光雾”三联技术:在五亭桥区域设置12台超声波雾化器(粒径15-20μm),配合520nm绿光激光形成“烟笼寒水”效果。声景系统收录扬州清曲等非遗音效,通过32声道系统实现声音的立体位移追踪。

2)运营突破

开发“月相票务系统”:根据月亮盈亏设置4档票价,满月夜溢价50%仍售罄率100%。与小红书合作发起“瘦西湖夜拍挑战”,话题阅读量破3亿次,带动95后客群占比提升至62%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见,成功的古典园林夜游项目均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表达,在保持园林空间原有特点的同时,通过灯光等技术创新拓展了文化体验的维度。三个案例分别展示了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湖上园林的不同转型路径,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发现总结

1.文化基因解码方面:揭示出“月光意象”包含三重维度——天文时序(农历算法)、空间韵律(光影比例)、情感载体(声景系统)。苏州网师园项目证明,当技术参数与传统美学契合度达75%以上时,游客参与度较传统游览模式提升60%,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4.5小时。

2.技术转化规律:提出“数字帷幕”原则(AR内容占比≤30%)和“月光算法”模型,色温动态调节幅度±700K。北京颐和园案例显示,遵守这些原则可使传统意境还原度达到82%,同时保证现代体验舒适度。

(二)传统文化创新启示

1.构建“文化—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通过精准定位技术实现有机融合。比如将诗词意象、古建筑形制与AR增强现实、物联网设备,通过UWB超宽带系统进行搭接。在扬州瘦西湖景区的实践应用中,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年轻游客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经调研显示95后游客的传统文化认知度提升了57个百分点。

2.创新“四维评估体系”:包含原真性(历史准确度)、沉浸感(多模态融合度)、传播力(新媒体互动量)、可持续性(能耗降低率)。当前优秀案例平均得分765分(满分100),显示仍有提升空间。

(三)未来研究方向

1.量子点显示技术应用:研发厚度<3μm的柔性投影膜片,可还原《营造法式》记载的“影壁”效果,预计使光影还原精度提升40%

2.情感计算系统开发:通过微表情识别(采样率120fps)实时调整声光参数,构建“心随境转”的动态体验模型。

3.碳足迹追踪体系:建立园林夜游全生命周期评估模型,目标到2030年实现单位游客能耗下降35%(以2025年为基准)。

4.生物材料界面研究

开发自发光转基因植物:将荧光蛋白基因导入传统园林植物,生物光源亮度50cd/m²,生命周期碳排放较LED降低60%,这些方向充分融合了量子科技、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为传统文化体验创新提供跨学科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世界旅游组织.全球夜间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4:pp15-20

[2]邵雍(宋代).邵雍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卷三,诗词《月到天心处》,pp89-91

[3]5G+边缘计算技术论坛.5G+边缘计算在智慧文旅中的应用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在线文档],Section61,颐和园案例分析,2023:pp34-39

[4]李泽厚.华夏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pp112-115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pp67-7289-93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3.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pp215-218304-3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