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以西青区为例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林枫

中共天津市西青区委党校 30038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一)增强综合国力重要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军事等实力的较量,更体现为文化、教育等方面较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软实力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所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有助于物质硬实力的增强,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重要体现,也是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要求。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传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首先,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实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同时,我国文化建设也取得巨大进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更有助于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文化软实力提升,实现国家富强。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实现民族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最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实现人民幸福。人民幸福不仅包含物质方面的富足,还包含精神层面的充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要贴近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根据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作品

二.当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一部分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多

当前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冲击,对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产生一定影响,一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西方外来文化。这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要坚持与时俱进,注重与时代相结合,契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在对杨柳青年画调研过程中发现,一部分群体对杨柳青年画了解的不够多、不够深。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是文化作为一种生命延续的关键所在。当前,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的问题,表现为传承人少或者后继无人的现象,这是我们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宣传力度。

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

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提高文化服务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作品来源于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文明成果是各族人民辛勤创作的,是广大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也是依靠力量和评鉴主体;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西青区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片区,串联区内优质乡村资源,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比如说,近年来西青区王稳庄镇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大美稻香为主题,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二着力传承发展 永葆文化生命力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永葆文化生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主要任务。历史表明,任何一门技艺或一种文化,若要实现长久兴盛,都需要一代一代的保护传承发展。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二是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广,让人们在广泛参与中丰富文化体验、感悟文化精髓三是进一步系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念并根据时代条件、人民需要进行传承创新,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推进产业发展 增强文化生产力

  文化乐民,文化强民,文化还要富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产生社会效益,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我们要开发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创制文化精品,形成以保促产、以产促保的良性发展态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比如,策划举办杨柳青灯展、西青区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文旅消费季等大型节庆活动,丰富假日文化旅游体验,打造西青特色节庆活动品牌。依托杨柳青年画等知名品牌,挖掘整合我区非遗文化,开发符合市场需求、更具西青特色的旅游商品。引育年画、风筝、剪纸等体验型项目,让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大步走向世界 提升文化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既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丰富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西青区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推动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标准打造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3个板块,规划建设拥有中华魂、明清风、天津味、年画神、运河韵的建筑群,塑造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西青艺术“名片”,形成文化资源创意转化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