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时期的佛教文明
摘要
关键词
佛教文明;教育体系;佛法
正文
一、佛法
王权合法性:在一些亚洲国家,佛教被君主用作巩固其统治的手段。君主通过庇护佛教,将其与国家认同紧密联系,以增强王权的合法性。
社会控制:佛法的道德教义和戒律有助于塑造社会行为规范。君主可以利用佛法的教导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控制人民。
儒术:
治理原则: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仪、忠诚等理念被用作治理原则。统治者通过强调这些价值观来建立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教育体系:儒家思想对教育有深远影响。通过塑造教育体系,君主可以培养统治阶层并巩固政权。
尽管佛法和儒术在一些历史时期被用作统治的工具,但它们也包含了广泛的哲学、道德和宗教原则,远不仅限于统治目的。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这两者都发挥了对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如果把这两个帝王进行对比研究,或许我们能够理解,所谓的君权神授,是那个时代共有的选项,而且还是必选项。
二、阿育王与佛教
据记载,阿育王从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为并未能体现出这一点。他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积累了政治资本。公元前273年父王宾头沙罗病重,阿育王回国争夺王位,传说他杀死了99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王位争夺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孔雀帝国建立之后,阿育王本可以继续征伐,把南端的邻邦也纳入版图,也可以报复波斯人的入侵,但是阿育王改变了武力扩张的侵略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皈依佛教,并在有生之年积极通过发布诫令,或者周游国土来向臣民们宣扬佛法,他要通过佛教来完成帝国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参与任何大规模的战役。事实上,阿育王此时已经镇压了别人的暴乱,并获得了极大的军事胜利。他担心别人会模仿他的军事征伐,对自己的后代不利,所以就吸纳了佛教里面的一些所谓四大皆空,生死轮回等理念推广到别人心里。
看看这时的佛教。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此时已经有300多年了,期间经历了七位持法者,进行过两次大结集。佛教的四谛、五蕴、八苦、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广泛传布到印度次大陆的千家万户,但与这时的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更未传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区,而随着传播的进行,其内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佛教的传播取得了质的飞跃。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导的正法,包括以下这些基本内容: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如修桥造路、种树建亭等;要对其他宗教宽容,给予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应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间的互相攻击。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统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阿育王亲到各地去朝礼佛的圣迹,修建佛塔,访问有名的大德高僧,又在全国的名胜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导,使大众都能看到佛的教诲。这些文物至今还在那里屹立不倒,成为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无比瑰宝。在中国也同样有着为佛教作出巨大贡献的帝王,如梁武帝,武则天等,但综合而言,能和阿育王相提并论的只有大汉鼎盛时期的汉武帝,虽然汉武帝推行的是儒教,阿育王推行的是佛教,但是两个伟大帝王在版图疆域,治国理念和历史地位上都不相伯仲,虽然教义不同,但是理念确是一致的,这也是我们理解佛教的最好映衬。
三、帝国的儒教和佛教
阿育王是作为古代印度孔雀帝国的第三代国王,印度学者把他看成是印度历史上最为卓越的帝王。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第5代皇帝,是和秦始皇,唐宗宋祖相提并论的伟大帝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汉是一体的,秦朝寿命很短,从秦帝国的建立,到汉武帝继位,其实相隔只有81年。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就像秦始皇一样,开创了古代印度历史的帝国时代,完成了从分散的城邦,到帝国统一的转变。汉武帝和阿育王都是帝国事业的开拓者,从他们继位开始起,就开始不断对外用兵,扩大帝国的疆域。
阿育王和汉武帝分别选择了佛教和儒教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看似不相同的两种文化,实际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共通之处。尽管源自不同文化背景,但这两个哲学传统在道德美德、个体修养和社会福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共鸣。
个体修养:
儒教和佛教之间一个引人注目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对个体修养的共同承诺。儒教鼓励自我反省、道德整肃和追求自我提升,以成为君子或楷模。同样,佛教的解脱之路包括自我意识、冥想和智慧的培养,以克服苦难。注重个体转变作为积极贡献社群的手段是一个共通的主题。
社会福祉:
这两种哲学传统都认识到个体在更大社会框架内的相互关系。儒教构想一个理想社会,以社会和谐为特征,每个人履行其角色和责任。佛教同样通过正命和慈悲互动来构想一个和谐社会。追求创造一个平衡和和谐社会秩序的共同目标反映了对人类共同福祉的关切。
政治方面:
阿育王崇信佛法,汉武帝独尊儒术,他们在治国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两个文明之后的发展起到极其重大的影响。中国的高僧义净到达印度的时候,见到了穿着僧人衣服的阿育王的塑像,这也为南朝梁武帝三次舍身到泰寺,起到示范效应。阿育王对佛教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在国内大肆修建佛塔,据传他一共在印度修建了8万多座佛塔。玄奘西行的时候,一路见到非常多的佛塔,都受那一时期的影响。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阿育王功不可没。汉武帝和阿育王虽然都尊儒、崇佛,但是他们并不排外,阿育王在铭文当中强调,要尊重其他的教派,不要在任何场合夸耀自己的教派,而贬低别的教派,要求各个教派活动当中,一视同仁。汉武帝在采纳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也并没有罢黜百家,在用人上也是不拘一格,比如桑弘羊,霍光等都不是儒家,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出身于寒门。
道德美德:
阿育王希望通过佛法建立一整套道德规范,其中包括:少作恶,多行善,慈悲,慷慨,真诚与纯洁。”这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中国儒教所宣扬的“三纲五常”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阿育王所创立的佛法,作为政治信条,在全国推广,同时在协调人际关系以及对外的国际关系中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无论是汉武帝还是阿育王,亦或是亚历山大、奥古斯都,虽然他们处在不同地域,彼此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统治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不约而同地建立了君权神授,皇权神化,让自己的君主专制合法化。这是历史洪流中佛教的际遇,也是轮回不断重复的必然。面对强大的帝国都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以及精神支柱。汉武帝尊儒,阿育王崇佛,从此佛教和儒学蓬勃发展起来,孕育着东方文明所特有的性格。
总而言之,儒教和佛教,尽管源自不同文化背景,但展现出显著的共通原则。它们对政治方面、道德美德、个体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强调突显了人类对有意义的事物和美德存在的普遍追求。认识到这些共通之处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塑造不同时空和地域社会的伦理和精神维度。也正基于此,才会被历代帝王所看重,成为他们统治国家和治驭人民的工具。同时,他们也依附于王权的宣扬和庇护下,不断繁荣普及,成为了当今世界上都极具影响的两大文化。
四、结论
很显然推行佛教对于消灭个人欲望和忍耐顺从显然有利于阿育王的统治。公元前236年,阿育王枕着“护法名王”的尊号离开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国祚不长,在他死后只延续了半个世纪便告终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佛教经过阿育王的大力倡导,终于从一个信徒人数较多的民间组织发展为印度最大的宗教(最终被婆罗门教取代),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阿育王大力向邻国推广佛教,直接促成了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除了南亚次大陆之外,东亚、东南亚、中亚都曾经是佛教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自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之后,便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至今仍是中国信徒最多的宗教。在泰国、缅甸,佛教至今仍占有压倒性地位。对于佛教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用汉武帝和阿育王相比的同时,很多人都会想到菩萨皇帝梁武帝,认为其在佛教的贡献上和阿育王有一定的相同点,但是无论是在军事版图和国力昌盛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语,虽然谈论的是佛教史,不过政治格局和胸怀也很重要,一个庞大帝国的王者的眼光心胸又岂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王朝首领可以等同的,论贡献梁武帝是区域性的,而阿育王和汉武帝确是世界性的,全球性的。佛教在历史中的传承发展是微妙的,它是哲学,是科学,也是玄学,在历史的转角中,一定是碰到一些举足轻重,有心胸有格局,拥有上帝视角的历史人物,在改变历史进展的时候相伴其左右,才能有今日佛教的辉煌。因此,想要真正的了解佛教,
我辈还需精进勤勉,昼夜修持,偶逢机缘,日积月累之后,或可窥见一斑。
参考文献
[1]王世明.论语之学而为政[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5
[2]老子.道德经[M].中华书局,2021.5
[3]雅各布·阿伯特.亚历山大大帝[M].华文出版社,2017.7
[4]威尔·杜兰.奥古斯都时代[M].东方出版社,2005
[5]大流士一世《贝希斯敦铭文》,522年
[6]迦叶摩腾.四十二章经[M].中华书局,2110.5
[7]《四谛经》安世高,2015.9
[8]世亲.阿比达摩俱舍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12
[9]高振农.大涅盘经[M].东方出版社,2018.12
[10]马维光.印度神灵探秘[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2
[11]吴平.杂阿含经[M].东方出版社,2017.1
[12]陈士强.大藏经总目提要律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
[13]常磐大定.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M].华文出版社,2019.5
[14]《阿育王摩揭陀摩崖碑铭文》
[15]黄复彩.菩萨皇帝——梁武帝[M].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1.1
作者简介:刘政(1987.07 -),男,汉族,湖北人,博士,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宗教、佛教、藏传佛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