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群众文化中的非遗元素传承与创新
摘要
关键词
职工群众文化;非遗元素;传承;创新
正文
一、引言
职工群众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职工力量、丰富职工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将非遗元素融入职工群众文化,不仅能为职工群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还能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深入研究职工群众文化中的非遗元素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非遗元素在职工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2.1文化传承价值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基因,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职工群众文化活动,如举办非遗知识讲座、技艺展示等,能让更多职工了解和认识非遗项目,使古老的技艺和文化传统在职工群体中得以延续。例如,各地工会组织的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培训活动,吸引了众多职工参与,这些传统技艺在职工的学习与实践中得到传承,避免了因无人传承而失传的命运。
2.2职工素养提升价值
参与非遗相关的文化活动有助于提升职工的综合素养。学习非遗技艺需要职工具备专注、耐心和创新精神。以陶瓷制作技艺为例,职工在学习过程中,从揉泥、拉坯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心操作,这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同时,在对传统陶瓷图案和造型进行创新设计时,又激发了职工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职工的个人素养。
2.3产业发展价值
非遗元素与职工群众文化的结合,能够为地方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许多地方依托当地特色非遗项目,通过职工的参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某县的职工利用本地的竹编非遗技艺,开发出一系列精美的竹编工艺品,不仅满足了市场对特色手工艺品的需求,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
三、职工群众文化中非遗元素传承现状
3.1部分非遗项目传承遇冷
尽管一些知名非遗项目受到广泛关注,但仍有许多小众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困境。在职工群体中,由于部分非遗技艺学习难度大、周期长,且经济效益短期内不明显,导致职工参与传承的积极性不高。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非遗技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部分非遗项目与现代职工的生活场景脱节,难以引发职工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进一步加剧了小众非遗项目在职工群体中的传承危机。
3.2传承方式较为传统
目前,职工群众文化中非遗元素的传承方式主要以传统的师徒传授、现场讲座和简单的技艺培训为主。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时间碎片化,传统的集中式传承方式难以适应职工的时间安排,导致参与传承活动的职工人数有限。同时传统传承方式多依赖面对面的交流和示范,缺乏对现代传播技术的运用,难以打破地域限制,无法让更多职工便捷地接触和学习非遗文化。
3.3职工参与度有待提高
虽然各地工会等组织积极开展非遗相关活动,但总体上职工的参与度还有提升空间。部分职工对非遗的认知不足,认为非遗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关联不大,缺乏参与非遗传承活动的主动性。此外,一些活动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职工对活动信息了解不及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四、职工群众文化中非遗元素创新策略
4.1创新活动形式,激发职工兴趣
①举办非遗主题竞赛活动:如开展职工非遗创意设计大赛,鼓励职工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或作品。通过竞赛,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能挖掘出优秀的非遗创新成果。②打造非遗沉浸式体验活动: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职工营造逼真的非遗体验场景。比如让职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戏曲的表演氛围,学习戏曲的动作和唱腔,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职工更深刻地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增强对非遗的兴趣。
4.2利用现代科技,拓展传承渠道
①开发非遗线上课程:通过网络平台,邀请非遗传承人录制教学视频,职工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非遗技艺。如一些刺绣、木雕等非遗技艺的线上课程,方便了职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非遗传承的受众范围。②借助社交媒体传播非遗文化:工会和相关组织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非遗知识、技艺展示、传承故事等内容,吸引职工关注。同时,鼓励职工分享自己学习非遗的经历和成果,形成良好的传播氛围,提升非遗在职工群体中的知名度。
4.3创新产业模式,促进非遗与经济融合
①发展“非遗+电商”模式:搭建非遗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组织职工将制作的非遗产品通过电商渠道推向市场。如某地区的职工制作的土布纺织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不仅增加了职工的收入,还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发展。②打造非遗文化产业园区:以非遗项目为核心,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吸引职工创业就业。园区内可以设置非遗技艺展示区、生产加工区、产品销售区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例如某陶瓷非遗文化产业园区,职工在园区内既可以从事陶瓷制作工作,又能参与产品销售等环节,实现了非遗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五、案例分析
5.1湟源县总工会的实践
湟源县总工会以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和技能培训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举办手工艺品制作、厨艺等技能大赛,引导职工钻研非遗知识,提升专业技艺水平。同时开展农家乐经营、缠花及掐丝工艺等培训,将地方非遗特色文化与生产经营活动深度融合。如当地职工在学习缠花及掐丝工艺后,将这些非遗元素融入到农家乐的装饰和手工艺品制作中,吸引了更多游客,增加了收入。此外湟源县总工会还强化非遗人才队伍与创新工作室建设,建成多家市级创新工作室,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5.2滨州市工人文化宫的古琴雅集活动
滨州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云隐・晓古琴雅集”活动,是非遗传承与职工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滨州职业学院非遗传承文化与创新科研团队参与策划指导,创新构建“理论学习+实践操缦+思政雅集”三维教学模式。在理论学习中,将古琴“四艺”精神与传统哲学精髓融入课程体系;实践操缦依托学院非遗研究资源,系统传授传统指法与经典曲目;思政雅集通过创新改编曲目及经典演绎,实现艺术熏陶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该活动培养了大批职工古琴爱好者,让古琴这一古老的非遗艺术在职工群体中焕发生机。
六、结论
非遗元素在职工群众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传承与创新非遗元素对于丰富职工群众文化内涵、提升职工素养、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尽管当前在传承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利用现代科技、探索新的产业模式等策略,以及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能够有效地推动非遗在职工群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未来,应继续加大对职工群众文化中非遗元素传承与创新的支持力度,让非遗这一瑰宝在职工群体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加江.非遗和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究[J].参花,2025,(14):141-143.
[2]陈晓丽.探究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J].参花,2025,(14):129-131.
[3]王妍,王建媚.群众文化艺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文学艺术周刊,2025,(04):8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