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平江皮影戏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李宜信、熊枳棱、黄清

( 湖南工商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

摘要

数字赋能非遗视域下,本研究构建VR技术驱动平江皮影戏活态传承的"技文共生"框架,提出三重介入机制:时空压缩(剧场映射/影偶建模)、符号转译(纹样语义/声景重构)、传播革新(认知转型/元宇宙范式)。创新设计"双螺旋"传承模型(技术链:动捕扫描;文化链:仪式社群)与三级保护体系(基础建模-交互应用-AI创新),通过教育传播(VR教材)、文旅消费(MR剧场)、国际传播(数字丝路)实现文化基因转译。建立"技术中介化传承"理论及四维评价模型(保真度/参与度/传播力/可持续性),揭示技术应用中文化权威消解风险,强调本真性与创新性动态平衡,为非遗数字化提供"政企社"协同方案与技术伦理参照。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平江皮影戏,非遗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

正文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非遗保护的"技术转向"趋势

数字技术的革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技术转向"新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时代遗产保护建议书》明确指出,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开辟新途径,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

平江皮影戏的典型性

作为中国南方农耕文明活态样本和湖南省级非遗,平江皮影戏面临数字化时代的双重境遇:其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与数字媒介的远程虚拟特性存在适配矛盾,而数字技术的沉浸交互特性又为其创新传播提供新机遇。这种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辩证关系具有典型研究价值。

1.2 理论命题

核心命题:VR技术如何实现非遗"文化基因"的数字化转译?

研究框架:

o 技术维度:空间重构能力

VR通过三维建模与场景还原技术,可精准复现皮影戏的表演场域(舞台、光影、声效),构建沉浸式文化空间,突破物理时空限制实现文化保存与体验升级。

o 文化维度:活态传承的符号转译

基于符号学理论,解析皮影戏人物造型、动作程式、音乐唱腔等核心文化符号,通过数字化建模与动态仿真实现传统艺术语言的现代转译。

o 传播维度:记忆重塑机制

VR媒介的强交互特性重构文化传播范式,观众通过虚拟参与形成具身认知,在沉浸体验中完成文化记忆的当代建构与价值认同。

2. 理论溯源与批判

2.1 非遗数字化研究谱系

技术工具论:存档优先主义

早期研究聚焦影像采集、三维扫描等技术对非遗元素的静态保存,形成"数字标本库"范式。其局限在于将文化简化为数据集合,忽视活态传承的生态体系。

媒介延伸论:表达边界突破

数字技术重构非遗呈现形态,VR/AR等技术创造虚实融合的文化展演空间。此类研究过度强调技术赋能的创新性,导致历史语境剥离与意义扁平化危机。

文化解构论:技术祛魅批判

警惕数字化进程中的文化异化风险,认为技术介入割裂非遗与原生场域的"文化肌理"。此视角陷入技术决定论窠臼,忽视主体能动性对技术应用的调适作用。

2.2 VR技术应用的理论边界

沉浸悖论:感知强化与语境消解

VR的临场体验虽能提升文化感知强度,但技术构建的拟真环境易造成历史时空的压缩与重构,形成"超真实"文化幻象(如皮影戏数字化展演剥离方言语境)。

交互困境:赋权与失序

用户主导的交互设计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单向性,却引发阐释权转移问题。观众对文化符号的任意组合(如皮影角色DIY)可能导致核心意义的离散化。

2.3 理论突破方向

建构"技术-文化"共生体

摒弃工具论与决定论二元对立,强调技术应用与文化逻辑的动态平衡。通过双向互构机制,既实现皮影戏光影美学的数字转译,又保持其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

数字灵光理论重构

在本雅明"灵光"概念基础上,提出"数字灵光"理论:VR技术通过数字在场性重构非遗的神圣体验,将物质载体的唯一性转化为数字交互的仪式感(如虚拟皮影戏台的集体凝视)。

3. 理论分析框架

3.1 VR赋能非遗保护的三重机制

· 空间机制

虚拟剧场对传统表演场域的拓扑映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和场景还原,能够对平江皮影戏的传统表演场域进行高精度的拓扑映射。这种映射不仅能够精确再现传统剧场的空间布局,还能通过虚拟环境的构建,使观众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到仿佛置身于真实剧场中的感觉。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平江皮影戏的传统舞台、灯光效果、背景音乐等元素进行数字化再现,使观众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影偶动态建模中的时空压缩效应: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动态建模,能够将平江皮影戏中的影偶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建模。这种建模不仅能够精确再现影偶的动态表演,还能通过时空压缩效应,使观众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到影偶的动态变化。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皮影戏的表演动作进行动态建模,使观众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影偶的动态变化,从而增强对皮影戏的感知和理解。

· 符号机制

皮影纹样的数字化语义转译(仿生学原理应用):通过符号学的视角,可以将平江皮影戏中的皮影纹样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解读,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表达形式。仿生学原理的应用使得这些纹样在数字化过程中能够保留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皮影纹样进行三维建模,使其在虚拟环境中得以呈现,从而实现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译。

唱腔韵律的声景重构(空间音频技术解析):通过空间音频技术,可以对平江皮影戏的唱腔韵律进行高精度的声景重构。这种重构不仅能够精确再现唱腔的音色和韵律,还能通过空间音频技术,使观众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唱腔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皮影戏的唱腔进行空间音频处理,使观众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唱腔的独特魅力。

· 传播机制

数字原住民的文化认知模式转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原住民的文化认知模式逐渐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沉浸式体验,能够使观众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体验中,从而增强其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平台,观众可以参与到皮影戏的表演中,亲身体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加深对这一非遗文化的记忆。

元宇宙场景下的非遗传播新范式:元宇宙技术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范式。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非遗文化可以在元宇宙中进行展示和传播,使观众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通过元宇宙平台,平江皮影戏可以在数字空间中展示,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和共享。

3.2 活态传承的理论模型

· “双螺旋”结构模型

技术链(动作捕捉/三维扫描/智能渲染):技术链包括动作捕捉、三维扫描和智能渲染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对平江皮影戏的表演动作、道具等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记录和再现。例如,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可以将皮影戏的表演动作进行精确记录,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将皮影戏的道具进行高精度建模,通过智能渲染技术,可以将这些数字化内容进行高质量的呈现。

文化链(仪式场域/技艺流程/社群关系):文化链包括仪式场域、技艺流程和社群关系等文化要素。这些要素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这些文化要素进行数字化再现和传播。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皮影戏的仪式场域进行虚拟重建,将技艺流程进行动态展示,将社群关系进行互动体验,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 动态平衡点:技术赋能与文化本真性的张力控制: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活态传承过程中,需要平衡技术赋能与文化本真性之间的张力。技术赋能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体验提供新的手段和路径,但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导致文化本真性的削弱。因此,需要通过动态平衡点的控制,确保技术赋能与文化本真性之间的协调发展。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保证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活态传承。

4. 数字化保护路径设计

4.1 文化基因提取原则

· 关键符号识别

影偶造型:平江皮影戏的影偶造型是其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对影偶的造型进行精确的数字化记录,确保其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表演程式:平江皮影戏的表演程式包括动作、手势、步伐等,是其文化基因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可以对表演程式进行精确的数字化记录,确保其文化基因的动态传承。

方言唱本:平江皮影戏的唱本多用地方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通过数字录音技术,可以对唱本进行高保真记录,确保其文化基因的原汁原味。

· 元数据标准制定

LIDO文化遗产描述框架适配LIDO(Lightweight Information Describing Objects)文化遗产描述框架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元数据标准,适用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描述和共享。通过适配LIDO框架,可以对平江皮影戏的数字化内容进行标准化描述,确保其在不同平台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可访问性。

4.2 VR技术介入层级

· 基础层

数字化存档

§ 高精度三维建模: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对平江皮影戏的影偶、道具、舞台等进行高精度建模,确保其文化基因的精确记录和长期保存。

§ 动态光影模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皮影戏的光影效果进行动态模拟,使其在虚拟环境中得以真实再现,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 应用层

交互体验设计

§ 手势识别操控影偶:通过手势识别技术,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操控皮影戏的影偶,亲身体验其表演过程,增强对皮影戏的理解和认同。

§ 多用户协同表演:通过网络技术,多个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协同表演皮影戏,实现远程互动和合作,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 创新层

文化再生产

§ 算法生成剧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生成符合平江皮影戏风格的剧本,为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内容和形式。

§ AI辅助影偶设计: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技术,可以对皮影戏的影偶进行创新设计,使其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4.3 伦理风险防控

· 传承人主体性保障机制

传承人参与:在非遗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确保传承人全程参与,尊重其主体地位和文化权威,确保数字化内容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完整性。

文化审核:建立文化审核机制,对数字化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其符合非遗文化的传统和规范,避免文化异化和误用。

· 数字版权区块链存证模型

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平江皮影戏的数字化内容进行存证,确保其版权的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保护传承人和相关机构的合法权益。

智能合约: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数字化内容的授权和使用管理,确保其在合法范围内传播和使用,防止侵权和盗版行为。

 

5. 活态传承创新路径

5.1 教育传播维度

· VR教材开发:从“观看”到“参与”的教学模式重构

VR教材开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平江皮影戏的VR教材,使学生能够从传统的“观看”模式转变为“参与”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重构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其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例如,通过VR教材,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亲自操作皮影戏的影偶,体验其表演过程,从而加深对皮影戏的理解和记忆。

数字游牧式传承:利用移动端轻量化传播策略,将平江皮影戏的数字化内容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不仅能够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还能使更多人随时随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例如,通过开发移动端的皮影戏游戏和应用,用户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体验皮影戏的表演,从而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5.2 文化消费维度

· 沉浸式文旅产品设计(MR混合现实剧场)

沉浸式文旅产品设计:通过混合现实技术,设计平江皮影戏的沉浸式文旅产品。这种产品不仅能够提供更加真实的体验,还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例如,通过MR混合现实剧场,观众可以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环境中观看皮影戏的表演,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数字藏品的文化价值转化路径:通过数字藏品的形式,将平江皮影戏的文化价值进行转化和传播。这种形式不仅能够保护非遗文化的版权,还能为其带来新的经济价值。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皮影戏的数字化内容进行确权和交易,使其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数字藏品,从而实现文化价值的转化和传播。

5.3 国际传播维度

· 跨文化符号转译策略(皮影戏程式动作的通用性编码)

跨文化符号转译策略:通过跨文化符号转译策略,将平江皮影戏的程式动作进行通用性编码。这种策略不仅能够使皮影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理解和接受,还能促进其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例如,通过将皮影戏的程式动作进行标准化编码,使其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和欣赏,从而增强其国际传播的效果。

数字丝绸之路的叙事建构:通过数字丝绸之路的叙事建构,将平江皮影戏纳入全球文化遗产的传播体系。这种叙事建构不仅能够提升皮影戏的国际影响力,还能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共享。例如,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平台,将皮影戏的数字化内容进行展示和传播,使其成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其国际传播的目标。

6. 结论与展望  

6.1 理论贡献  

技术中介化传承范式创新  

提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技术中介化传承"框架,揭示VR技术作为文化转译媒介的双重功能:既通过沉浸式场景(如皮影戏虚拟剧场)实现文化基因的精准保存,又借由交互设计(如角色操控系统)激活活态传承的当代实践。  

四维评估体系构建  

完善非遗数字化评价模型,确立"保真度(皮影造型数字建模精度)—参与度(用户交互深度)—传播力(跨圈层扩散效能)—可持续性(技术-文化适配机制)"四位一体的评估标准,为数字化实践提供量化依据。  

6.2 实践启示  

政企社协同机制  

构建"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技术企业(数字解决方案)—传承社群(文化阐释权)"三位一体生态链,形成皮影戏数字化从内容生产到传播应用的闭环系统。  

技术标准体系建构  

制定VR非遗应用技术规范,涵盖数据采集(如皮影材质光谱分析)、内容开发(动态光影模拟算法)、传播伦理(文化符号使用边界)等全流程标准化指引。  

6.3 研究局限  

理论延展性挑战  

现有模型需适应生成式AI、元宇宙等新技术迭代,如皮影戏智能生成系统对传统创作逻辑的冲击需动态修正理论框架。  

数字伦理长效追踪  

初步揭示的数据主权(皮影戏数字版权)、文化误读(交互改编风险)等问题,需建立持续性监测机制与伦理调适方案。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