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土司彭世麒夫妇合葬墓保护与利用
摘要
关键词
永顺土司 墓葬 保护与利用
正文
一、彭世麒夫妇合葬墓的价值
彭世麒作为永顺土司中的重要人物,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据《明故永顺宣慰使彭思斋墓志铭》记载,公名世麒,字天祥,别号思斋。他生于明成化丁酉(1477年)三月二十九日,卒于嘉靖壬辰(1532年)九月七日,享年56岁。他11岁获授职位,14岁时父亲离世,自此独自处理司政。15岁奉调出征施州银山岭,17岁征调贵州都匀,还曾于武靖、镇竿、广西、思恩、湖河、川陕等地用兵。朝廷对他恩宠有加,钦赐表劳坊,将其擢升为湖广都司都指挥使、龙虎将军,并赐予蟒龙飞鱼。而且在老司城修建了世恩、怀忠、思亲、筹边这四座大型建筑。他一生行事谨慎、机智聪慧,对待部下宽容温和,部下既敬畏他的威严,又感念他的恩德,是一位功绩卓著的土司。
永顺土司制度历史悠久,彭世麒在任期间更是进一步拓展了其势力与影响力。他的治理对当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紫金山墓地是老司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二十多座明代土司家族的墓葬。彭世麒夫妇合葬墓整体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用料独特、纹饰雕刻精美,是明代中后期湘西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土司墓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为切实、高效地保护文物古迹,目前在紫金山墓地仅有彭世麒夫妇的合葬墓对游客开放展示,旨在通过宣传来传承和弘扬土司文化。 对于该墓葬的保护,我们将运用一系列的保护策略和措施,并对其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加以探讨,以期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彭世麒夫妇合葬墓的现状
彭世麒夫妇合葬墓位于老司城司治左侧约300米处的紫金山墓地,背依寿德山,前临灵溪河。
(一)墓葬的基本情况
此墓葬为三室合葬墓,由拜台、墓道、墓门、廊道、墓室构成,其所用材料主要为青石、红砂石、青砂石以及青砖。其中,红砂石和青砂石均采自几十公里之外的专门采石场。
1. 拜台
拜台是墓前用以祭拜之所。因村民的农耕活动,其受损颇为严重。拜台两侧为八字山墙,墙基由两层素面青砖平铺于砂岩之上,墙基之上又平铺着雕花青砖,图案为卷草纹。左右山墙的做法相同,呈对称状。
在中间和左边墓门处各自存在着一方青砂石碑座。碑座由上下两部分石雕组成。中间碑座正面的浮雕是麒麟,左侧为浮雕缠枝牡丹,右侧是菊花,两侧为竹节纹,周边雕刻着云纹。左碑座正面为浮雕牡丹花,图案精巧美妙,左侧是麒麟,右侧为大象,均脚踩祥云。依据左边碑座来推测,能够了解到右边墓门前原本也存在着一方石碑。
2. 墓道
中间墓室的墓道以三层青砖铺砌,其下方是墓志铭,由青砂石制成。墓盖和墓志上下重合,呈长方形,两侧有着突出的鋬手。墓盖中部刻着“明故龙虎将军上护军彭公讳世麒字天详之志”。墓志的额题为“明故永顺宣慰使彭思斋墓志铭”,四周饰有卷草纹。该墓志铭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以及子女的状况,为我们对彭氏土司的研究提供了丰富且详实的资料。
3. 墓门
拆除用青砖砌成的封门后,露出雕花石墓门。三个墓室廊道前各有两扇青砂石墓门,这三个门的尺寸大小和图案皆相同。正面雕刻着上、中、下三组图案。上部是四瓣花连续图案,中间雕刻着宝相花。下部是一男一女的人物浮雕,女子头梳盘发,身着圆领短衣,下身着八幅罗裙,足踏祥云,右手高举托着玉瓶,面容慈祥;男子垂着鬓发,以布裹头,身着短衣长袖,下身着八幅罗裙,脚踏祥云,手捧元宝。墓门背面也有上、中、下三层图案,上部雕刻着斜线方格,中间为宝相花,下部是牡丹纹。整个墓门采用高浮雕技艺,图案立体感强,雕饰精美,工艺水平较高。
4. 廊道
墓门与墓室之间是廊道,其顶呈券状,以石灰抹面。廊道两侧分别立有两根方形红砂石柱,三根青砂横梁架于四根石柱之上。石柱前檐挑枋的正面雕琢着夔龙纹,夔龙张嘴,舌尖卷曲。挑枋上平置三块红石板,下方则是由青砖砌成的方形砖柱。廊道配有两个以青砖砌就的拱形门彼此相通,上方为红砂条石,带有卷草浮雕装饰,再往上是半圆形的素面红砂石。
5、墓室
墓室分为中室和左右侧室,墓室为券顶,石灰抹面,下面平铺三块青石棺床,上面凿有北斗七星图案。
墓室头部设有石雕神龛,其呈庑殿顶样式,屋脊两端有鸱吻装饰,中间是葫芦宝顶,瓦面为筒瓦,檐头为兽面纹勾头滴水。两边雕刻着牡丹。墓室两侧的墓壁装饰着枋柱和门窗,枋柱雕刻着云纹图案,门窗内有彩绘痕迹。左右侧室的做法与中室基本相同。
(二)目前的保存状况
墓地周边环境不佳。杂草肆意生长蔓延,部分小型灌木在封土和墙基处扎根,对墓体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墓葬的拜台平台坑洼不平,原本平台的铺砌材料与样式已难觅踪迹。石碑仅剩下碑座,上部结构无从知晓,两侧山墙也仅余基础部分。墓门破损严重。廊道的保存状况相对略好。墓室两侧的彩绘近乎消失,墓顶却被擅自涂鸦,留有黑色字迹,神龛受损严重,部分构件倒在墓室内。当下,墓葬处于开放展示状态,室内温湿度不稳定,容易产生水珠,还形成了严重的无机盐结垢物。苔藓、霉菌、蓝藻、地衣大量滋生,昆虫和鸟时常自由出入,病害状况繁杂,给墓葬带来了较大的侵蚀与破坏。此外,因游客对墓葬内部结构好奇,不时有不文明的游客翻越护栏进入墓室。
致使彭世麒夫妇合葬墓保存状况不佳的因素是多样的。首先是生物病害,诸如苔藓、霉菌、蓝藻、地衣等;其次,化学病害以无机盐为主;再者,环境病害的影响不容小觑,长期的风雨侵蚀、阳光暴晒以及温湿度的变化,均给墓体造成了损害,高温高湿还导致墓室出现水珠;最后,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状况。保护意识的薄弱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致使墓地难以得到及时的修缮与维护。
(三)已有的保护举措及成效
在法律和政策层面,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严格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彭世麒夫妇合葬墓的保护范围与保护要求。这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令任何破坏、盗窃或非法交易文物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惩处。
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专门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并配备了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他们定期对墓葬进行巡查,监测墓葬的保存状况,及时察觉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诸如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各类问题。
2014年7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针对紫金山墓地实施了抢救性保护行动,有效解决了彭世麒夫妇合葬墓墓室顶部渗水严重的问题,并修复了盗洞。
2014年10月,对彭世麒夫妇合葬墓安装了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墓葬的温湿度以及可能威胁墓葬的有关数据,然而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其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三、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若要实现对其的科学保护,务必施行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一)技防与人防相结合
技防乃是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墓葬予以保护,利用现有的监控设施对墓葬展开实时监控。高科技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人力劳动强度,然而,即便技术再先进,人工操作依旧不可或缺。故而,在紫金山墓地应安排安保人员值守,随时制止破坏行为。
(二)技术保护方式
明确墓葬病害的类别,深度探究其成因,进而拟定完善的保护规划。对拜台、八字山墙实施复原性保护,针对神龛、棺床以及残损构件进行归安处理。采用先进的防水技术,于墓体周边构筑有效的防水层,避免雨水渗入。在防腐上,运用特殊的化学处理手段,为墓葬材料增设防护层,减缓腐蚀速度。
在防潮方面,安装智能的湿度调控装置,保证墓内湿度稳定在适宜范围。针对防虫事宜,定期展开专业的虫害监测和防治,运用环保且长效的防虫药剂。
同时,凭借现代文物修复技术,对现存的损坏进行精心修复,尽最大可能还原墓葬的原始形态。
比如针对生物病害中的苔藓、霉菌、蓝藻、地衣等,能够采用已经成熟且经过验证的保护办法。像李玉虎在《南唐二陵濒危彩画抢救修复报告》中提及的经验方法。第一步:利用超细喷雾器向苔藓、蓝藻、地衣、霉菌壳层缓缓喷洒2%的双十二烷基二甲芊基氯化锡酒精溶液,让该液滴在壳层中温和渗透30分钟,致使苔藓、蓝藻、地衣、霉菌活体枯萎。第二步:把医用脱脂棉球用医用脱脂纱布包裹,制成小布条,蘸取2%的水性环氧酒精溶液制成的去除剂,在已经枯萎的苔藓、蓝藻、地衣、霉菌上轻轻黏附,对于凹凸不平的地方用小棉签蘸上去除剂,轻轻清洗,直到空隙恢复原本模样。第三步:对于滋生的霉菌,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使用超细喷雾器喷施1%克霉唑乙醇溶液。通过这些成熟的技术保护措施,推动彭世麒夫妇合葬墓得以长久保存,传承历史文化价值。
(三)构建监测体系
强化遗址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其中墓葬的日常保护至关重要。要增强墓葬的日常巡查强度,确保墓葬免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同时,重视墓葬周边的环境维护,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的状况。另外,运用科技手段,如无人机监控、智能安防系统等,提升墓葬保护的效果和水平。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相关人才,使他们既能守护文物,又能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为文物保护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
四、利用的途径和方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老司城亦迎来发展契机。怎样充分利用这一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源,为永顺县创造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文化旅游开发
当前墓地虽有路可通,但缺乏专属通道,墓葬之间也缺少游道。若要达成出色的保护与利用效果,发展墓葬文化旅游,需制定细致的保护利用规划。首要任务是解决游道的构建事宜,其次要做好整体环境的建设工作。
为使游客能观测到墓葬内部结构,同时不损伤文物本体,可在墓室内装设成像设备,在固定位置实现全方位、零死角地查看内部构造,并开展特色旅游活动。
(二)教育与研究价值的发掘
首先,深入探寻墓葬文化。墓葬遗址属于文化范畴,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真实生活的诸多方面,如生活水平、饮食、服饰、建筑形式、社会关系等。因此,墓葬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以墓葬遗址为依托,从文化角度切入,发展文化旅游,突显文化内涵,发挥墓葬遗址资源在考古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价值。
彭世麒夫妇墓葬作为明代湘西地区的高等级墓葬,存在众多研究重点,包括墓葬本体、葬俗以及墓志铭中丰富且极具价值的史料内容等。比如神龛庑殿顶为仿中原官式建筑形式,还有雕刻的人物图案,像麒麟、大象等动物纹,菊花、牡丹花、宝相花、缠枝花等植物纹。从中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对永顺土司影响深远,同时永顺土司对中原文化也颇为认同,这从侧面反映了永顺土司对当时明王朝的高度肯定。此外,北斗七星从商周开始就成为墓葬定穴的规制,这一传承一直延续到清末。其图案常刻在墓葬的棺材及墓室上,一是墓主人有升入天堂的愿望;二是有超生的愿望;三是有荫庇子孙贫富和荣辱之意。通过深入全面的研究,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
其次,要“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本身是静态的,无法自行表述,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度挖掘其蕴含的珍贵文化的基础上,将其编撰成一个个生动形象、感人至深的故事,从而实现视觉体验和文化知识的双重收获。
(三)文化传播与宣传
在深入挖掘墓葬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举办专题展览和讲座,并在不同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文化传播与宣传。当下,抖音媒体因其用户众多、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而风靡全球。我们可以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推介彭世麒夫妇墓葬文化,还有中国特有的土司文化,使其走出大山,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走向国外。
五、未来展望
(一)预期的保护效果与利用成果
通过科学、详尽地制定保护与利用规划,一方面,紫金山墓地的整体环境风貌将显著提升,旅游道路线路及适宜性也将得以优化。另一方面,在文物保护领域,墓葬室内的温湿度能够被有效控制,墓室顶的不文明字迹得以清除,人和昆虫、鸟随意出入的现象得以杜绝,其他病害也能得到大幅改善。
(二)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上,老司城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备极高的旅游价值。我们应积极摸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将遗址塑造为集观光、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够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还能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感受这一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持续改进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思路
我们始终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这一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彭世麒夫妇墓因其独特的墓葬特色以及墓主人的知名度,成为遗产地的关键构成部分和重要旅游资源。如何全面、合理地运用这一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源,推动老司城文化旅游,为老司城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当下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我们需要对墓葬进行科学规划和保护,构建并完善墓葬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以达成更出色的利用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