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辖境及地名来源初讨
摘要
关键词
扬州、九州、地名溯源
正文
一、古扬州辖境变迁
刘保全等学者认为:“中国地名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以地名为载体,在中华大地上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且世代传承的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体系。”
“九州”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禹贡》中:“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关于《禹贡》具体成书年代,时至今日学界仍有诸多争议。近百年来,学界关于《禹贡》一书的成书时间主要观点有“西周说”“春秋说”和“战国说”。故下文所提到的“扬州”除特别说明以外,都是指九州之一的古扬州,而非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
依照《禹贡》所描述,扬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之一。“淮、海惟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厎定,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其中“淮”指淮河,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古称淮水。《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源出河南桐柏山。《说文》:“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朱骏声曰:“出今河南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经安徽至江苏清河县合于河,经安东县至云梯关入海”。淮河流经当今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份,在江苏省中部注入洪泽湖,主流经入江水道至三江营注入长江。
《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以上《禹贡》与《周礼》所提及的古扬州不同于现今扬州市的行政区划,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指一个覆盖当今数个省份的区域。二书说明古扬州地标性的山水,山指如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五湖则依照唐张守节正义:“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应指太湖附近五个小湖,而非近现代所认为的鄱阳湖、洞庭湖、巢湖等五湖。具区、震泽则为当今太湖,《汉书·地理志》:“(吴县)具区泽在西,扬州薮,古文以为震泽。”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古扬州北方的区域描述在南北分界上较为明晰,主要以水道划分,以淮水、东海为天然的地区划分线,包含会稽山、太湖在内,辖区往东南至如今东海沿岸,至西与荆州分界。然荆州记载同样仅以南北分界,与扬州交界处描述有限。
至西汉时期,方将九州正式放入行政范围,《汉书·天文志》记载:“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此时的划分依据则是“十二分野”之说,以星宿对照对西汉疆域进行划分。所谓分野,即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说中把天象中十二星辰的位置与人间社会的地分野结合在一起。《国语·周语下》:“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 韦昭注:“岁星在鹑火。鹑火,周分野也,岁星所在,利以伐之也。”汉武帝时,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扬州刺史部范围为如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苏淮河以南部分,包含上海、浙江、江西以及福建省全部区域,及湖北、河南的部分地区。依照西汉时期的十二分野法,交州被划归给九州中的扬州。《艺文类聚》引《太康地记》曰:“交州本属杨州,取交阯以为名,虞之南极也。”此时扬州下辖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六安国等郡国。但现如今的扬州城所在则不属于扬州刺史部,而属徐州刺史部,即广陵国。
至东汉建安十八年,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复禹贡之九州……省交州,以其郡属荆州。荆州得交州之苍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益州本部郡有广汉、汉中、巴郡、犍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为属国、蜀郡属国、广汉属国,今并得交州之郁林、合浦,凡十四郡。”原属于扬州的岭南地区被分属荆州、益州。
而汉代之所以能够划分出九州,甚至十三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汉代的领土面积已远远超于夏、商、周等先秦政权。比之《禹贡》中模糊的概念,九州正式成为了分界明确的行政区划,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沿袭传承下去。
西晋时期,扬州所划分之范围与汉代相当,《晋书·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扬州。案《禹贡》淮海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交州。案《禹贡》扬州之域,是为南越之土……广州。案《禹贡》扬州之域,秦末赵他所据之地。”在区域上仍然覆盖当今的上海、福建、浙江、江西等省份和地区。
隋朝后,《隋书·地理书》:“扬州于《禹贡》为淮海之地。在天官,自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得其分野。”下辖包括江都郡、钟离郡、淮南郡、弋阳郡等四十四郡。而现如今的扬州市尚名为江阳:“江阳旧曰广陵,后齐置广陵、江阳二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为邗江,大业初。更名江阳。”
唐代由于疆域空前扩大,结合统治需要,初期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由都督统管,都督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州县,实行都督州县三级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分别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结合《初学记》中关于岭南道、江南道、淮南道的记载:“岭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南境,其地皆粤之分。自岭而南至海,尽其地。”“淮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域,又得荆州之东界。自淮以南,略江而西,尽其地也。”“江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域,又得荆州之南界。北距江、东际海、南至岭,尽其地也。”,可以发现唐初扬州范围包含了岭南道全境、淮南道的部分区域以及江南道的部分区域。
宋时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路。依照《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中记载,此时扬州区域内包含两浙路、江南东、西两路,福建路的全境;及淮南东、西,广南东、西两路的部分区域。宋人章如愚《山堂考索》前集《地理门·辨古今州郡区域》曰:“古扬州之南境:今广南东、西路,汉交州九郡之地,晋交、广等州列郡,唐之岭南道。”
至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直隶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根据《夜航船·卷二·疆域·吴越疆界》记载:“古扬州所辖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凡六省。”可以发现,南直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等六省之地属于古扬州的区域。四库全书版的《明一统志》中亦记载扬州州域内府县若干,包括但不限于应天府、凤阳府、苏州府、扬州府等五十九府,外加南康府、九江府及吉安府的部分区域。
后至清时,由于其基本沿袭了明代所置的两京与十三布政使司,即南北二京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广、四川、云南、贵州。仅有部分九州地名留存,例如扬州、徐州等,但此时这些都单指一座城市,而非以往代表的包含数个省份的区域,古籍中所出现的九州多为清朝学者对前朝九州之区域进行训诂考证。
二、古扬州名称之争论
扬州之得名至今以来有多种争论,主要围绕“扬”字的由来与含义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扬,《说文》曰:“ 扬,举也。”金文为,金文字形多样化,基本字件有执,手持、丮,即执玉、举玉让阳光照耀,强调显耀宝贝。从古至今的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扬州之“扬”从何而来进行了论证,但至今众说纷纭,仍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以下为几种学者的说法例证。
第一为风土人情说,东汉李巡《尔雅注》:“江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故曰杨。杨,扬也。”意为江南人性情轻浮躁动,并不稳重,取“扬”的向上之意。此说法在《隋书》中也有同样解释以印证:“江都人性躁动,风气果决,平陈之后,颇变淳质。俗弊稍愈于古。”
第二为是植被树木说。唐人许嵩《建康实录》中有文引《春秋元命苞》曰:“地多赤杨,因取名焉。”据清代训诂学家高邮王念孙考证,《读书杂志》:“今书传中杨字皆改从手旁,唯汉魏碑从木。”意为现今的“扬”字为传世讹误,应当是由于当地多杨树,因此取杨树的杨字,在记载过程中因为讹误渐渐变为“扬”字,古代的“扬州”原作“杨洲”。
此种观点应当结合扬州的自然地理要素来看,根据前文对于古扬州的区域划分讨论,自先秦时期以来古扬州所包含的地域绝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古扬州北端少部分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自然植被区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温带季风气候的植被区则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春秋元命苞》中所提及此地树木多为“赤杨”,应为桦木科桤木属的植物,落叶乔木,是河岸护堤和水湿地区重要造林树种,适应性强,耐瘠薄,生长迅速。结合古扬州区域之划分,赤杨的生长地区的确与古扬州所包含的区域相同。
第三为“扬”“越”通用说。源于“地苞百越”的“扬、越声转”。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中有:“扬州当因扬越得名。”顾颉刚在《州与岳的演变》中有进一步论证:战国时期扬州属越,按“扬”与“越”为双声,两字可以通用,“扬州”实为“越州”。“百越”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除此以外还有天气说、阴阳说等其他说法,因支持论据较少此处不再赘述。以上几种详细列举的说法皆有古籍或自然地理、民族文化分布等论据支持,各有道理。因此,关于古扬州二字的来源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保全等.地名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2] 张兴龙.“扬州”溯源[J].华夏文化,2010,No.78(03):20-23.
[3] 朱福烓.扬州与“扬州”[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7(02):186-189.
[4]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CM].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
[5]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M]..中华书局,2013.
[6] 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7.
[7] 房玄龄,等.晋书[M].中华书局,1974.
[8] 魏征.隋书[M] .中华书局,2020.
[9] 章如愚.山堂考索[M].中华书局,1992.
[10] 徐坚.初学记[M].中华书局,1962.
[11] 明镜,张淑一.近百年《禹贡》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5):503-510+540.
[12]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M].中华书局,2010.43-74.
[13] 李勃.扬越即南越而非东越辨[J].民族研究,1995(06):99-104.
[14] 张其昀.“扬州”语源考索[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2(01):109-114.
作者简介:尹航(1999-2-20),女,汉,江苏扬州,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