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璀璨,文化传承:苏州园林的保护与发展探究
摘要
关键词
苏州园林;数字化宣传;数字化研究
正文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和潜力。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数字化技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本调研实践的主题为“云上苏州园林:苏州古典园林数字化研究与实践”,旨在探索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保护、传承和弘扬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遗产,促进其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一、寻觅古典之美:调研实践的意义
(一)继承传统:传承民族优良文化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通过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历史价值得以永久保存。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苏州古典园林的美丽景观、建筑艺术等方面呈现给更多的人群,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园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拓展交织:推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苏州古典园林是苏州乃至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升园林旅游的体验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为园林的展示与体验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途径。数字化研究与实践为园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开发园林文化衍生品、文化创意产品等,拓展园林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促进了园林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传承保护:引入技术有效规避风险
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的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档案,记录园林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等信息,为园林的保护、传承和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基础。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园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数字化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建模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园林资源的精准管理和监控,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风险,提升园林的保护与管理水平。
二、寻觅不同的思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研究
美国学者R. 约翰斯顿·斯图尔特(Johnston R. Stewart)在其著作《文人的园林:中国私家园林空间设计的研析》中,对苏州园林的空间设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他通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和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深入探讨了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空间构成和文化内涵。
斯图尔特特别关注了苏州园林中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他指出,苏州园林的空间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美学。
斯图尔特还深入分析了苏州园林的空间构成。他注意到,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往往采用“借景”、“对景”等手法,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园林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艺术感。此外,他还特别提到了苏州园林中的“空窗”设计,认为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园林的空间层次感,也体现了设计师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日本名人对苏州园林的研究也颇具深度。他们往往被苏州园林的精致与深邃所吸引,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解读。例如,日本著名园林设计师小林治,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多次亲自到访苏州,深入考察和体验了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小林治在研究中特别关注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植物配置以及造园手法等方面,他认为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对日本园林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
国内名人对苏州园林的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成果丰硕。童寯先生,作为早期留洋回国的学者之一,专题研究园林文化,其专著《江南园林志》成为园林学科的经典之作。他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园林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植物配置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刘敦桢先生则是另一位在苏州园林研究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学者。他的《苏州古典园林》一书,系统梳理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和保护价值,为后来的园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探寻缥缈之境,世外桃源:揭幕苏州园林
(一)文化绵长:苏州园林的千年秀美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水系发达,西部太湖盛产太湖石,境内又有京杭大运河南北贯穿,发达的水运商贸,造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繁荣景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繁荣富庶的经济条件,并且远离政治中心,这让苏州成为了文人避世的首选之地。园林,以其宅园合一的建筑形态,形成“可赏可游可居”的集合,让文人们实现了“大隐隐于市”的美好景愿,文人兴造园林,让苏州成为园林之城,更在此处留下无限的意像表达他们的审美,逸致,情趣和理想。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二)古韵犹存:苏州园林的艺术建筑之美
苏州园林中每个园子从使用功能上到构造意趣上最后落于表达的内容中因其各不相同,山,石,窗格,地面铺石的样式都有固定的语言符号表达,对联匾额石这些抽象语言的显像表达,探寻文人墨客与苏州园林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妨从建筑风格入手,展开他们想向世人展开的内心映像。就如同千人千面,每处园林也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或古朴,或奇崛,或精巧,或移步换景充满意趣。
“不入园林,怎知景色几乎”,苏州园林以山水田园为设计基础,注重自然与建筑的和谐融合。外观拙政园的大门便可略知其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的整个环境虽由人做,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若提及建筑与水景的结合,以假山著称的狮子林,群峰起伏,奇峰怪石。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它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作法,园东部叠山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山顶石峰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
(三)传统颂歌:苏州园林的现代保护与传承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珍贵遗产,面临着日益加剧的保护挑战。为了确保这些宝贵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现代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苏州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苏州园林的保护标准和措施,加强保护意识,确保对园林进行系统性保护。加大监督力度,增加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园林保护规划,有效保护和管理苏州园林。依据历史原貌和文物特征,科学修复和保养苏州园林,使其保持原有风貌和历史韵味。在保护的同时,注重传承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同时引入现代理念和技术,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使苏州园林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魅力。
近些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旅游业发展地越来越好,苏州园林不断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造访,而这种开发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建筑损坏等问题。同时,由于园林保护意识的不足,一些园林建筑和景观也受到了人为破坏。因此苏州园林目前面临着旅游开发和保护的两难境地。
四、流金岁月,永恒风华:苏州园林的前瞻
但苏州园林的前景依旧是广阔的。苏州市政府已经在不断加大对园林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对于维持园林外貌十分重视。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也极度重视,而苏州园林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必定具有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修复提供了经济基础。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于园林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宣传也能够得到很快的传播,园林的合理规划和开发会得到大量关注,同时也会提高市民和游客对园林保护的重视程度。在这样良好的未来大环境下,苏州园林的发展也会呈现出一个可观的趋势。
在未来,为了维持旅游市场的优势和经济的良好发展,苏州政府会在苏州园林的保护上投入大量精力来保护苏州园林的生态环境,采用可以与环境相融合的材料来加强园林内的绿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关于园林保护的宣传媒介会更加丰富,多方面加强游客的园林保护意识,倡导文明旅游。
苏州园林将会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结合得更加紧密,苏州园林自身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也是一个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的重要原因。为了使游客对苏州园林的文化和历史了解得更加透彻,一些文化活动、演出展览的宣传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在文化输出的同时,也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可以看出苏州园林在维持园林原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不忘注重创新、接纳互联网新技术,因此在时代的浪潮中,苏州园林的发展会迎来更加积极的趋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方便、更新奇的观园体验。同时,苏州园林自身独特的的文化魅力也会更加广为人知。
五、数字信息时代:传承再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手段得以迅速发展。高速互联网、智能手机、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为数字化手段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平台。数字化手段的成长得益于其高度便利和互动的特点。通过数字化手段,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教育和文化领域对数字化手段的需求促进了其成长。数字化手段在教育领域可以提供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等创新形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在文化领域可以对文物、艺术品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宣传做出贡献。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园林艺术技巧,被誉为“人间乐土”的代表。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苏州园林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为破坏,其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宣传苏州园林,本次研究采用数字化手段,为保护苏州园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首先,通过通过拍摄苏州园林著名的几座园林,分别为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制作成一部文旅宣传短片,短片以实拍为主,同时采用AE、PR等后期制作软件进行剪辑并且绘制特效。上传至网络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时代的信息流量进行数字化宣传,从而推广至全国甚至是国外平台。同时本次研究也将采用VR全景图给大家带来全新的体验,让人们不需要到苏州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云端体验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观和深厚文化。通过360度全景展示、高清影像和声音导览,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增加公众对园林的认知和理解。
当然,本次研究认为开发手机应用程序也可以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历史信息、文化解读等功能,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导览体验,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之美。手机应用也可以与实体景区相结合,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有趣的互动体验。此外,通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发布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故事和资讯,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苏州园林的保护和传播中去。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可以迅速扩大苏州园林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并促进苏州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建立在线教育课程和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也是重要的举措。苏州政府如果可以通过在线教育课程,教授苏州园林的设计历史、文化传承、园林植物知识等内容,培养公众对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记录苏州园林的历史档案、修复资料等信息,那么就能确保园林文化的完整性和传承性。
本次研究发现,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为苏州园林的保护和宣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苏州园林的文化精髓,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代子孙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