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文化传承发展的内涵解析与传承路径
摘要
关键词
榫卯文化;技艺传承;文化自信
正文
一、引言
榫卯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 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它源自中国古代木匠的智慧和技艺,榫卯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木工技术,还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传统工艺和社会生活,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榫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益智玩具和其他木制物品,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艺术和教育价值。其中,我国古代建筑里包括紫禁城、天坛祈年殿、大观园、山西悬空寺、应县木塔等都是运用了榫卯结构进行搭建,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近年来,榫卯文化逐渐走出国门,并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TikTok上,一段“中国榫卯工艺:古代乐高”的短视频播放量突破1000万,受到了国外的喜爱,并感叹“古代中国如何不用一颗钉子就造出房屋和家具”,此外在瑞士的苏黎世、韩国和日本等国家都有以榫卯结构为基础的建筑物,并成为游客的打卡景点,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被世界人民接受,喜爱,并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榫卯结构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建筑结构,其优秀传统文化也将面临缺失。介于此,本文旨在挖掘榫卯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推广路径,为当前榫卯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提供建议和理论指导,以期为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积极的启示。
二、相关文献综述
榫卯文化是中国传统木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近年来,对榫卯文化的研究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榫卯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在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教育意义等。从历史沿革方面来看,何敏娟等人[1]通过对榫卯结构的考古学研究,探讨了榫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王晨曦[2]认为榫卯结构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与丰富的文化意义,要从多个角度结合时代背景,人文艺术进行研究。罗移峰等人[3]则是从榫卯文化发展的顶峰-明朝进行研究,认为在明朝时期,榫卯凹凸之美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巨大。从文化内涵方面来看,学者普遍认为榫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政雅[4]通过对榫卯结构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榫卯文化。兰天翔[5]认为,榫卯文化不仅简单的去欣赏其外观,更应该去发现其内在的文化。从艺术价值方面来看,龚敏[6]、王媛[7]通过对榫卯结构的美学评价,探讨了榫卯文化的艺术价值。从教育意义方面来看,郭灵芸[8]通过对榫卯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同时认为榫卯文化的教育价值念应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
总体而言,榫卯结构在中国传统木工技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它的技术应用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并从历史、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但是相比较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榫卯的研究资料相对缺少,且多数运用于实际的案例讨论,对榫卯文化的内涵阐述较少。因此,本研究将深入榫卯结构的内涵挖掘,为榫卯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榫卯文化的内涵解析
榫卯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发扬智慧的产物,将连接构造上升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融的至高境界。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与美学并重的观念[9]。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榫卯结构兼具了结构的坚固性和实用性,同时又具有美观的造型设计。榫卯文化所代表的木工技艺,不仅仅是技术,还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细节的观照、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等诸多内涵。
(一)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合”的重视。
在榫卯结构中,相连接的两个地方采用凹凸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榫是凸起,卯是凹陷,二者相嵌,“合”为一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它强调了协调、和谐与完美的重要性。"合"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代表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在道家哲学中,“合”也被解释为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表示物体之间的紧密结合。此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并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周易》也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折射出人的德行要与天地万事万物一致,表明了"合"不仅能使人们共享美好,而且能使人们顺应自然,适应社会,从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规律[10]。可以见得,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合"的重视,并通过一种实际的方式诠释了这种重视。榫卯结构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观,启示人类遵守自然法则的同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寻求协调与和谐。
(二)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美”的追求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出于自身的一种生理本能,主要源于美可以使人们情感愉悦。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美的内涵,认为美不仅体现于外观,同时也存在于精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榫卯结构具有传统色彩的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实践性质的美学理念,榫卯结构的精细工艺,在结合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注重美学效果,展现了对美的追求。例如,榫卯结构的设计细腻,线条流畅,构造紧凑,美观大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谦逊、朴实、简洁的体现。此外,在榫卯结构的制作过程中,也结合了一些其他的美学元素,例如雕刻、镶嵌、涂饰等,使得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增添了审美意蕴。因此,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美”的哲学思想,表明了美与实用可以很好地结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三)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固”的执着
榫卯结构的固定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安全、稳固和牢固的追求。在传统文化中,安全、稳固和牢固被认为是建筑物、器物和其他物品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榫卯结构的固定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全、稳固和牢固的代表。《论语》中提到"君子固穷",表明了安守对于君子的重要性[11]。固定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固定,还包括精神上的固定,例如信念、道德和价值观的固定。因此,榫卯结构的固定性不仅是一种工艺技术,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体现和传承。它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安全、稳固和牢固的追求,并将这种追求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建筑、家具和其他物品中。在《书·五子之歌》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指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12]。因此,“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强基固本,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保障。
(四)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实”的遵循
在传统文化中,实用性被认为是物品设计的重要考量,榫卯结构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榫卯结构具有牢固稳定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适用于多种木制品,如家具、建筑等。在榫卯结构中,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正是体现了美在于用,用在于美的辩证思想。榫卯结构对实事求是的重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实际效用和实际效果的重视。在实用主义的理论下,榫卯结构更加注重实际的功能,而不是形式。在建筑和木工技术方面,榫卯结构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它的实际效用和实际效果。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实际效用和实际效果的重视,证明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实用性和美学性的重视,以及对于协调和谐的哲学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四、榫卯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注重师徒制赓续技艺传承
师徒制作为一种传统的手艺传承方式,在许多文化传承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的榫卯文化中,师徒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传承下来的技艺和知识,不仅能够保存榫卯文化,还能够促进榫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年长的木匠通过亲身经历所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将这些珍贵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年轻的学徒。这种传授方式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方式,需要师傅和学徒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从而保证技艺的精髓得以完整地传承下去。通过师傅的指导和学徒的实践,学徒可以逐渐掌握木工技艺,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水平。
此外,师徒制还可以将榫卯文化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榫卯文化。这种传承方式还可以增强师傅和学徒之间的感情和信任,从而建立起长期的关系和合作。然而,师徒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寻找合适的师傅和学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次,师傅和学徒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传授的技艺和知识得以完整地传承下去。此外,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对传统手艺的兴趣,这也给师徒制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组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和发展师徒制,如举办培训班和师徒配对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到榫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榫卯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种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榫卯文化传承的支持。
(二)创新教育课程夯实文化基础
教育课程是一种重要的榫卯文化传承方式,其不仅能够夯实文化基础,还可以为传承榫卯文化培养未来的人才。除了传统的木工课程外,现代教育也可以将榫卯文化纳入更广泛的学科范畴,例如建筑设计、文化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等等。这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榫卯文化的价值和历史背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育课程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榫卯文化的魅力。例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榫卯文化的制作方法和历史背景。此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榫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课程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开展的文化交流项目,就可以通过教育课程将榫卯文化的传统技艺和文化背景介绍给更多的人。这不仅有利于推广和传承榫卯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同时,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育课程的形式和方法,使之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三)通过研学会展拓宽传播渠道
文化展览和研学旅行的作用不仅仅是让人们直接体验榫卯文化,同时也可以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宣传和推广的机会,进一步拓宽了榫卯文化的传播渠道。例如,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22中国家居文化周”活动中,榫卯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展示内容之一,通过展览、论坛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榫卯文化的历史、特点、技艺等方面,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关注。此外,榫卯文化也成为了许多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安徽省黄山市的屯溪老街、福建省南靖土楼等地,都有榫卯文化的展示和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了解和体验榫卯文化。
除此之外,一些专业机构也积极开展榫卯文化的推广和研究工作。例如,在中国建筑学会的支持下,中国古建筑榫卯学会成立,致力于推广古建筑榫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组织学术交流、研究活动,为榫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总之,文化展览和研学旅行等方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为榫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并为榫卯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拓宽了渠道。同时,相关机构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和支持这些活动,为榫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四)利用数字技术讲好中国故事
数字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传承和弘扬榫卯文化的有力工具。利用数字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让广大人民接触到榫卯文化,还能提高其对榫卯文化的了解程度[13]。目前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上有很多关于榫卯结构的相关展示,唤醒了国人的民族记忆,这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影响。除了网络平台外,数字技术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方式,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榫卯文化。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榫卯建筑之中,体验其精妙的结构和优美的风貌。此外,数字技术也可以为榫卯文化的传承提供保障。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榫卯文化进行记录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榫卯文化,避免文化的遗失和损坏。同时,数字化的记录和保护也为研究榫卯文化提供了更为方便和广阔的空间。总的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榫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工具。然而,数字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信息可信度、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和解决。只有在全面认识到数字技术的利弊并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时,才能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推广和传承榫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榫卯结构类型多样、复杂,已不适用于现代工业化生产,被越来越多人遗忘,但其有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传递着东方特色和古人在力学、数学、美学等方面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传统工艺人的工匠精神的体现。思考现代艺术融入传统智慧内涵,现代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是传承的有效方式,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发展、推广,讲好中国故事。传统榫卯结构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是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何敏娟,何桂荣,梁峰,李征.中国木结构近20年发展历程[J].建筑结构,2019,49(19):83-90.DOI:10.19701/j.jzjg.2019.19.010.
[2] 王晨曦.中国传统木结构之榫卯结构的美学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9(03):16-18.DOI:10.16129/j.cnki.mysds.2019.03.005.
[3] 罗移峰,付玉群.浅谈明式硬木家具榫卯结构的文化内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63-164.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11.11.066.
[4] 周政雅,李近,张仲凤.榫卯的凹凸转折中之极致匠心[J].中国林业产业,2019(07):70-74.
[5] 兰天翔.浅析榫卯结构在产品设计的应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11):41-43.DOI:10.19461/j.cnki.1004-8626.2019.11.013.
[6] 龚敏.贵州侗族建筑中的民间工艺[J].美术,2014(06):126-127.DOI:10.13864/j.cnki.cn11-1311/j.000131.
[7] 王媛.榫卯结构对现代家具设计风格的发展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46-47.
[8] 郭灵芸.STEAM视域下传统艺术的教学价值研究——以榫卯结构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01):136-138.
[9] 吴一帆,姚新艳,徐寅岚.榫卯结构在传统插花固定方式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2):84-85.
[10] 杨效雷,曾华东.《周易》阴阳观与和合文化论析[J].周易研究,2017,No.145(05):92-96.
[11] 蔡先金.孔子“君子固穷”观要解[J].孔子研究,2015(01):42-50.
[12] 詹小美,郑永廷.现代视域下传统和谐思想的价值转换[J].现代哲学,2006(05):109-113.
[13] 袁建涛.“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J].湖湘论坛,2021,34(05):119-128.DOI:10.16479/j.cnki.cn43-1160/d.2021.05.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