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陵面花创新发展方向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陵面花 、创新、发展
正文
一、黄陵面花的基本概述
黄陵面花是陕西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黄帝陵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陵面花,主要以面粉作为原材料,以麦面、食用色素为主要材料,辅以高粱皮、麦穗、彩色纸等作为装饰性材料,属于我国民间美术中的面塑艺术。黄陵面花主要流传在我国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农村,在当地民俗文化中,其大多作为风俗礼馍,出现在清明祭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活动中,同时也是传统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黄陵人对于先祖的爱戴与缅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可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黄陵面花已经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地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陵面花,做工精巧,造型别致,其主要的制作技法主要包括:揉、捏、剪、挑、压、粘、贴等,并辅以剪刀、木梳、顶针、竹棍等工具进行细化,以饰加各种特定造型。还会使用一些花朵、花椒、豆粒等制作眼睛,并且用红、黄、绿、蓝等颜色的纸张、食用色素等进行装饰丰富。最后的面花成品,层次复杂、造型生动独特、栩栩如生,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收藏价值。
二、黄陵面花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黄陵面花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为重要的是黄陵面花承载着黄帝陵祭祀大典的祭礼贡品任务。虽然黄陵面花受到社会各界对其发展的支持和协助,但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下,面对轻工业对市场的抢占冲击和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因其自身存在的属性缺限,黄陵面花的未来展前景面临诸多挑战。
(一)黄陵面花的优势与缺陷
1. 优势:
(1) 面花产品推广具有普适性
黄陵面花的原料以面粉为主,简单普遍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利于面花产品的推广。
(2) 面花制作技艺有较强的可塑性
自黄陵面花的原料来说,面粉柔软,可以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更有可塑性。造型表现灵活、色彩变化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
(3) 面花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寓意性
黄陵面花是黄帝陵祭祀大典的重要祭品,也是别具一格的民间风俗符号,在婚、丧、嫁、娶等民间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承载着对未来的期盼和中华民族尊德祭祖、敬老爱亲、文化认同的优良传统,也寄托着民众祈福美好生活的精神期待。
黄陵面花具有美好的象征寓意。
(4) 面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黄陵面花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文化传承的环境之下,黄陵面花已经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扩大影响范围。地方政府建立“老、中、青”三代传承阵容、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提升非遗发展空间。地方学校也积极配合,围绕面花开展特色课程,加强新一代的培养,加强文化保护意识。
总体而言,面花在未来的发展趋向良好。
1. 缺陷:
(1) 面花产品不易保存、运输不便
黄陵面花以面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工序复杂且需要短时间内进行连续的操作步骤。面花蒸制完成后,若保存不当,极易干裂风化,有损面花整体美观。
(2) 面花造型基础薄弱
黄陵面花的制作者,现在多是农村手工艺人和民间传承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并且面花的传承方面,存在“师傅不肯教,徒弟不愿学”这一问题。在面花的制作过程中,制作者未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育且青年群体人数较少,面花的造型创新力不足,造型基础偏弱。
(3) 面花与消费市场脱节
黄陵面花服务于祭祀等民间活动这一传统用途观念至今影响仍然很大,导致市场狭小、销路狭窄,造型与青年群体审美存有差距。同时,经过多次工序的加工和长时间的摆放,导致面花口感与日常面食也存有差距。久而久之,社会对于面花的公众认可度降低、面花销量下降,随之而来的是面花制作者的积极性下降。
以上恶性循环导致面花逐渐在人们心中丧失主要地位乃至渐渐消失。
(4) 黄陵面花技艺传承面临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是我国各项非遗项目面临的通病。主要表现为:传承慢,传承难。
一方面,黄陵面花的精湛制作技艺只流传在少数老一辈手艺人手中,技艺不外传是其一种自保方式。另一方面,面花制作人是一种长期且全职的职业,对于面花的制作学习上手慢、上手难。制作人由于受市场的影响,收入偏低,导致一些青年人虽然有机会接触到黄陵面花,但仍然不愿意选择这一职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这两个方面是阻止黄陵面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产地、面向大众的主要原因。
三、黄陵面花的创新发展探索
黄陵面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要遵从商品经济发展规律、满足商品经济市场需求,也需要促进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发展。
1、互联网+黄陵面花
“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的全新发展模式,在多个领域已取得良好的效益,已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条新的路径。“互联网+”和黄陵面花的结合,将增大面花的宣传力度、扩大面花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加强品牌效应、增加市场占有率,形成产业规模。
在未来可以为黄陵面花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2、黄陵面花+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在商品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将黄陵面花和文创产品相融合,将有利于发掘面花深层次潜力。
黄陵面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色彩搭配还是造型特点,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面花的优势及融合点——将其中独特文化符号转化为设计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打造特色周边、民族特色艺术品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品设计相结合,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潮流,完成“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转型。
3、黄陵面花+文旅
黄帝陵祭祀是黄陵县的地方特色,黄帝陵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黄陵面花制作者应积极与地方政府达成合作,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将黄陵面花和黄陵祭祀文化、黄帝文化进行深度结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旅游文化综合体。
地域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不仅为黄陵面花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促进华夏民族认同感,还将产生众多面花工艺品、伴手礼销售点等吸引游客进行购买,发挥极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加强对黄陵面花旅游文创的宣传,改良其制作原料,打造黄陵面花特色糕点美食,实现以黄陵面花为主体的经济创收,带动区域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双向发展,丰富游客体验感,增加地域人文内涵。
4、黄陵面花+美育
黄陵面花已经通过多方教育平台将非遗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在中小学开展一系列非遗面花进课堂的鉴赏课,取得学校一致好评的同时对部分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研究,积极调整课堂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对面花的兴趣。
黄陵面花结合美育积极响应国家非遗艺术进校园倡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四、总结
本文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的未来发展进行基本分析和探索,采用“以小见大”的逻辑思维,以“黄陵面花”为个例进行当代非遗发展方向的单项研究,希望可以为其他非遗技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经验。本文也将助力以传播优秀民俗文化,并结合现代生活习惯、突破商业限制、加强综合交流,进行非遗商品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为目的的探索活动。
综上所述,黄陵面花等非遗项目目前虽然面临种种挑战和发展阻力,但是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结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仍然能找出未来发展方向,实现非遗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向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张欣宇.郭耕延.彭骞乐.翟亚文. 以非遗面花讲好中国故事——论陕西黄陵面花的文化意蕴. 艺术科技.2016.29(07)
作者简介:
王博帆(2000.1—),男,汉族,籍贯:陕西延安人,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1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美术学,黄陵面花非遗传承人
李伟伟(1991.9—),男,汉族,籍贯:河南商丘人,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助教 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壁画
项目名称:五彩万象·与时俱进——传习非遗面花精湛技艺,助力特色文化旅游发展 编号:20231072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