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柳荫记》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以Love Under the Willows为例

期刊: 中华遗产 DOI: PDF下载

吴晓慧

(四川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

近年来,许多传统川剧名剧进入西方艺术殿堂,获得广泛好评。为了让中国地方戏曲唱得更好、走得更远,译好承载中国特色文化的文化负载词至关重要。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译者往往需要考虑归化和异化这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川剧《柳荫记》杨戴译本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归化和异化在翻译川剧文化负载词中的应用,以期为戏剧的对外传播作微薄贡献。


关键词

目的论;川剧;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

正文


柳荫记》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重要性或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文化负载词是承载中国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的重要载体,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至关重要。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既能保持文化原貌,又能使外国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采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能够有效平衡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既不丢失文化原貌,又不过度强调文化差异导致读者难以理解。

一、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框架,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德国功能派的领军人物弗米尔提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整个翻译行为中,翻译过程的首要要素就是目的。该理论彻底颠覆了以原始文本为核心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念,为功能派翻译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弗米尔阐述了目的论的三大核心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论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而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主要有两种:“归化”和“异化”[1]

二、《柳荫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和归化案例分析

  《柳荫记》中具有多处带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也就是“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源自于英语“culture-loaded word”,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

本文从《柳荫记》译本中随机抽取53处文化负载词并进行分类,以翻译方法为依据区分异化(零翻译、音译、逐字翻译、直译)和归化(意译、仿译、改译、创译)策略[3]

随机抽取的53处文化负载词中,归化有32处,占比60%;异化有21处,占比40%,归化出现的频次略高于异化。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川剧《柳荫记》时不仅致力于向西方传输中国文化,还考虑了文本体裁风格、流畅程度、读者感受等因素。因此译者将“阳关道”、“红妆”、“牵红线”、“并蒂花”等文化负载词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流畅地道,通俗易懂,从而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符合译者翻译目的

(一)译本中异化案例分析

1:自古以来,女儿之家,应该谨守三从四德,岂能抛头露面,沾辱门庭。

Since ancient times a woman’s duty has been a strict observance of the Three Obediences and the Four Virtues.

*The Three Obediences were: obedience to her father before marriageto her husband after marriageand to her son after her husband’s death.The Four Virtues were: chastityeloquencemeekness and diligence.

这里展现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明显的文化差别。三从四德”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用来规范妇女行为和道德的准则。它是基于“男女在社会中的分工”这一原则,并受到儒家礼教对女子在道德、行为和修养方面的指导和要求。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此类行为规范,为了让西方读者了解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杨宪益夫妇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遵守忠实原则对“三从四德”中具体的文化内涵进行介绍。

2:要成亲,休想吧!除非日出西山,铁树开花。

It is useless to think of this marriageunless you can make the sun rise from the westor make the iron-wood flower!

这里讲到马家提亲,英台决心不嫁的场景“日出西山”和“铁树开花”都形容事情非常罕见或者极难实现,如果单独拿出,直接说“make the iron-wood flower”,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或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的外国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但是结合上文一起来看就知道是“不可能的”的意思。此处选用直译的方法既不会让意思不清楚,还能让外国读者了解“铁树开花”在中国的内涵意义,忠实地表达了原文含义。

(二)译本中归化案例分析

1:老师鹤发鸠杖上。

Enter the white-haired TEACHER holding a stick.

这里是第三场“书馆谈心”中老师上场的舞台说明。“鹤发”是中国用来形容头发如仙鹤羽毛般雪白;“鸠杖”的鸠,即“斑鸠”,我国常见的留鸟。在古代,向老人赠送礼物表示尊敬有诸多形式,斑鸠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敬老礼物之一,先秦时就开始流行了。《周礼·罗氏》记载:“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襦 ,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后汉书·礼仪志》还有这样的记载:“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而“鸠杖”就是杖头上刻有鸠形的拐杖。原文用“鹤发鸠杖”是想说明老师年龄较大,此处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没有喧宾夺主将“鹤”“鸠”的意象翻译出来,而是译为“white-haired”和“stick”,使得译文更加连贯,符合连贯原则。

2:老朽孟继轲,设馆尼山,数十余年,门前桃李,广布江南。

I am Meng Chi-ko.I have kept a school here in Nishan for many yearsand have pupils everywhere south of the Yangtse River.

“桃李”一词最早出现在《诗·召南·何彼襛矣》中:“何彼襛矣,华如桃李。”这里的“桃李”是用来形容像桃花李花一样貌美。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桃李”就是其本义--桃子和李子。不过,“桃李”还有其他的含义。在《韩诗外传》卷七中,“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这里用“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因此,“桃李”一词逐渐被用来代指学生或弟子,尤其是那些品德高尚或贡献突出但声名不显的人。而文中的“桃李”为后一种用法,但直译的话会产生歧义,曲解原文意思,所以此处采取意译的方法遵循了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舍弃了词语的字面意义,着眼于传达词语背后的文化信息,使外国读者能够清楚明白意思。

参考文献

[1]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New York: Roultedge199520.

[2]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32.

[3] 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5):82-83.


...


阅读全文